走进大凉山,见到了总书记惦记的彝族村民
2019-01-11 08:4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周静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节列俄阿木家中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火塘边,共谋精准脱贫之策。

新华社记者 鞠 鹏摄

火普村村貌。

三河村村民吉好也求放牛回来

  “向总书记报告”系列报道①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新年贺词中说:“我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在四川凉山三河村,我看望了彝族村民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两家人……”总书记对彝族乡亲的牵挂,在寒冷的冬日,犹如一股暖流涌上每个人的心头。

  深情的关怀,不因为时光流逝而被淡忘。2018年2月11日,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看望贫困群众场景,永远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无论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已化作彝族干部群众“刨穷根”的强大精神力量!

  新年前夕,记者来到昭觉县采访,见到了总书记惦念的彝族困难群众,也见证了当地干群脱贫路上的现实模样。

  彝族乡亲有说不完的感动

  从昭觉县城到三河村约40公里。2018年12月21日,记者来到吉好也求的家。主人去山上照看牲畜,半个小时之后回到家中,边开门边说,“现在不像以前了,忙起来了。过去这段时间常常在门口晒太阳。”

  2018年2月11日,吉好也求的家迎来了习近平总书记,时隔近一年,吉好也求依然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当时我不仅给总书记算了家庭收入账,还汇报了全家即将要搬入集中居住点,而且只要出1万块。”吉好也求的女儿吉好有果在一旁兴奋地说:“当时,习爷爷问我要不要唱一首歌,我用汉语唱起了《国旗国旗真美丽》,习爷爷夸我发音准。”难抑兴奋之情的吉好也求,给记者盘点了2018年的收入账,全家总收入64280元,人均8754元。

  三河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凌回忆说,总书记离开吉好也求家后,沿着一侧是山崖的长长石板路,来到贫困户节列俄阿木家,同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围坐在火塘边,一起分析贫困发生的原因,谋划精准脱贫之策。如今,节列俄阿木家的条件明显改善了,女儿在村幼教点任辅导员,儿子在绵阳市第二中学读书,2018年全家人均收入13000多元,今年春节前还将搬入新居。

  解放乡火普村海拔2900米。村民吉地尔子在新房子里向记者讲述着温暖的故事。“总书记来到我家时,同我边走边谈,谈节能炉,谈被子厚薄,谈屋后山体会不会滑坡,谈萝卜好不好卖……”吉地尔子的心中有着说不完的感动,“当总书记看到我家院子里的机动三轮车时,嘱咐我,车子买了,路也修好了,可以把这里特有的优质农产品运到外面去卖,持续增加收入。如今,我们村的农产品已经进了大城市、大超市啦!”

  吉地尔子告诉记者,总书记临别时披上群众送上的彝族传统服饰査尔瓦,彝族群众在山坡上唱起了彝族民歌《留客歌》。这一刻,凉山沸腾了。记者看到,如今当地很多路边的墙体上,仍留有“习总书记卡沙沙(意为特别感谢)”“共产党卡沙沙”等字样。

  奋力赶走富民路上“拦路虎”

  吉好也求、节列俄阿木、吉地尔子等家庭发生的改变,只是凉山地区众多彝族群众奔富路的一个缩影。

  昭觉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马泽郎说,全县贫困村从2013年底的191个减少到93个,贫困人口从95276人减少到49375人。“剩下的贫困户多为贫中之贫,带他们脱贫是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拿出山鹰般的血性推动产业发展。”

  发展产业的路上,躺着一个个“拦路虎”:缺信心、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为了让群众的口袋尽快鼓起来,各级扶贫干部攻坚克难,将这些“拦路虎”一个个地赶走。

  “走山路穿皮鞋不行。我当第一书记这3年,因为要经常下村串户了解情况,光运动鞋就穿坏了十几双。” 三河村第一书记张凌说。

  为了动员村民吉好也求养殖西门塔尔牛,张凌带着彝语翻译,一次次上门,才打消了吉好也求的顾虑。先是帮他家办理了买牛的无息贷款,又请技术人员手把手教他养殖技术。“一月份天冷,村干部领着大家烧温水喂牛。”吉好也求说,“村干部还经常巡查村里的草场,防止没经验的农户把牛放进去不管,吃撑了。”

  因为之前,贫困村民说吃聪聪家就发生过牛因吃草过多撑死的事故。那段时间,说吃聪聪情绪低落,心灰意冷。为了帮助他重燃信心,驻村工作队想方设法为他争取到2万元小额贷款,新购了2头牛。现在,一头已产仔,另一头卖了8000多元。“西门塔尔牛的价格是一般牛的2倍呢!”走出贫困线的说吃聪聪脸上洋溢着喜悦。

  三河村村主任尔古日打告诉记者,2018年初,全村贫困人口789人,贫困发生率超46%,355户人家散落在几个山坡上,房子用黄土垒成,道路蜿蜒狭窄,地里只能种土豆、苦荞。现在不一样了,富裕之路看得见摸得着,乡亲们脱贫积极性很高,家家户户借款或贷款买了牛和母猪,种上了花椒,马铃薯也换成了高产新品种。2018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20元,比上年高出近400元,即将达到3600元的脱贫线,“2019年整村脱贫,我们很有信心。”

  火普村3年前还是典型的高山贫困村,大多数贫困户每天只能吃土豆和苦荞度日。现在,依靠牛羊养殖和大棚蔬果种植,全村78户贫困户、241人,人均纯收入达到9800元,全部脱贫了。

  火普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天站在村子的高处,手指指向远方。他说,海拔2900米高寒气候,绝大多数经济林木都长不好。为了解决种什么的问题,他踏遍火普村的高山幽谷,终于发现适宜在当地种植的野生草莓和羊肚菌。“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发,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种草莓和羊肚菌的日子。”

  记者发现,草莓季过后,火普村21.4亩的钢架大棚里全部种上了羊肚菌,售价240元1公斤,每亩收入2万元左右。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村里成立了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将现有资产作价3000股,78户贫困户每户20股,94户非贫困户每户10股,剩余500股归村集体。因为建大棚占用了贫困户安子日木家的土地,他家可以拿到3000元的管理费,加上入股分红,收入比以前种土豆、苦荞要多好几倍。有的村民领到分红款后,还直接入股增加本金。

  2019年,火普村大棚种植面积将扩大到300多亩,马天等村干部已开始为销路奔波了。去年收获季节,村干部们就全体出动,寻找客户到田头到村口直接收购,并通过以购代捐等方式缓解卖难矛盾。去年,火普村的羊肚菌走出了大山,卖到了深圳等大城市。

  “火塘边”释放无限能量

  2018年12月11日,三河村党组织“月会”的主题是研究佛山援助的600万元扶贫资金如何使用。经过讨论,这笔钱主要用于支持中华蜂养殖、云木香种植和乌金猪养殖,分别投入230万元、220万元、150万元,并明确了项目带头人、养殖户、公司和村集体的收益分配比例,随后各村民小组相继召开村民会议落实。

  三河村一组组长洛古成呷说,彝族群众把村民会议叫“嘎则西”,说的是村民会议开在火塘边,道理讲得明明白白。“月会”之后仅10天时间,日子组33户贫困户中,就有18户领回了乌金猪。云木香种植需要流转的1000亩地,一个星期成功流转。

  “月会是基层党建好平台,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抓手。”昭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马泽郎说,乡村党建月会制度始于2017年7月。

  “月会的好处是,收集民情、解决问题,畅通干群交流。村党支部满意度如果连续两年下降,村书记将要被免职。”

  火普村第一书记马天对此感受很深,“不靠党建引领,很多事就干不下去。”他刚上任时,当地群众有不洗澡、不洗衣、不洗脸的习惯,人情负担也很重,贫困户娶老婆也要10多万彩礼,办丧事要杀几十头牛。

  “改变观念,我们从党员村干部抓起,让他们一个个按手印带头做。村干部带动党员、党员带动群众,随后再教他们用洗衣机、热水器,过上现代生活。” 马天说。

  贫困户拉马有惹办丧事原本准备杀15头牛,但新的村规约定只能杀4头。村干部、党员先是上门劝说,从早晨8点一直谈到夜里12点,最后以党员干部、党员干部亲属、党员干部朋友集体不参加丧礼为由,倒逼拉马有惹接受新风尚。

  脱贫攻坚,离不开文明乡风支撑。总书记来昭觉时,一位彝族村民告诉总书记,以前生病以为是有鬼附身,后来听说鬼就是病菌。总书记对她说,愚昧、落后、贫穷就是“鬼”,有文化、讲卫生,过上好日子,“鬼”就自然被驱走了。

  为了把“鬼”赶走,昭觉县办起了农民夜校。哪家种养业搞得好,哪家干净卫生,都成为典型案例。在三河村即将交付的集中居住点,记者看到,沿山坡建起了畜圈,村民吉木尔夫高兴地说:“住上新房,就不怕漏雨了。牛也有了专门的圈,不用再过那种人畜混居的日子了。”

  几公里之外,是驻村工作队设在三岔河乡政府的驻地。乡政府是两排矮矮的旧瓦房,比起整体搬迁的集中居住点,以及附近的学校和医院,显得有点“寒酸”。张凌说,“全乡最好的房子是学校,因为孩子和知识才是贫困地区的未来和希望。”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