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流动综合服务队帮助牧民剪驼绒。供图 梁雪梅
7月24日,在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潮格温都尔镇,身着彩色民族服饰的宝音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正为暑期的孩子们讲授敖包文化。这一幕被旗直机关工委书记、旗委组织部副部长李福利拍下来发到朋友圈,收获无数点赞。这是该旗强基层党建、服务牧民群众的一个缩影。
乌拉特后旗是内蒙古自治区19个边境少数民族旗县之一,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6%,有2100户牧民散居在2.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10平方公里仅有1户牧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旗委组织部门为解决牧民普遍存在的学习难、交流难、办事难、购物难、致富难,探索实施了“五个一”先锋工程,即“一校(党校)、一户(党员中心户)、一业(产业)、一队(党员流动服务队)、一车(爱民固边直通车)”,打通服务牧民最后一公里,树起了立得住、叫得响的党建品牌。
赋能群众有“载体”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流动性强,为了扎实开展党员日常教育,乌拉特后旗投入150万元,打造了3辆流动服务车,并依托驼队、马队、摩托队,以流动党校的形式将党课送到牧民家门口。
“流动党校及时将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到了每一个牧民的心中。”据旗直机关工委书记、旗委组织部副部长李福利介绍,无论牧民身处多么偏远,通过流动党校将他们的心与党紧紧连在一起。流动党校送学讲课时,采用蒙汉双语,并与民族文化传承、旅游节庆等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有活动就有党建宣讲、有党员参与、有党课融入。
在乌拉特后旗,每15公里至30公里半径内要产生1个党员中心户,每年评选一次。“中心户”的职责是联系服务周边牧民群众和党员,组织学习、开展活动、收集民情、化解矛盾和实施产业帮扶等。
经过优化,乌拉特后旗的党员中心户现有83户,通过“党员中心户+产业”“党员中心户+协会”“党员中心户+贫困户”等模式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赋能。呼和温都尔镇那仁乌布尔嘎查党员中心户娜仁高娃联系6户党员、1户贫困户。除了定期开展党组织活动外,她还带领7户牧民成立旅游合作社、发展牧家乐、生产售卖奶制品。贫困户马维富农闲时去牧家乐打工,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
发展产业有“头雁”
发展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针对边境地区生产条件落后、生产经营方式单一的问题,乌拉特后旗要求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融入农牧业发展中,通过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参与,发展特色产业,实现旗有主导产业、苏木乡镇有特色产业、嘎查村有集体经济、贫困户有致富项目的目标。
借助汽车越野拉力赛、敖包文化节、国际骆驼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基层党组织引导牧民参加旅游接待、民俗文化表演,拓宽收入渠道,参与牧民户均增收3万元。获各琦苏木乌宝力格嘎查党员牧民苏雅拉其木格,自筹资金带头发展养马产业,组建养马产业协会,并无偿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带动周边27户牧民养马1800匹,户均年增收2万元。潮格镇乌兰敖包嘎查党支部书记带头,与5户牧民一起将115头母羊先送给贫困户石永明饲养,待其脱贫后再返还母羊,使他顺利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服务牧民有“抓手”
党员综合流动服务队是最初活跃在乌拉特后旗大地上的服务组织,主要为企业提供拉运、维修、绿化等综合服务。后来又先后诞生了重点项目攻坚队、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的重点各有侧重,重点项目攻坚队为脱贫攻坚提供智慧支撑和路径支持,而志愿服务队则在嘎查村管理、生态保护、关爱留守儿童等方面发力。
志愿服务队中的“周末妈妈”巾帼服务队致力于关爱留守儿童,曾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项目”。服务队成员包桂花的结对对象是一位母亲在200公里外放牧的小学生胡思乐,包桂花在丈夫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对胡思乐的照顾;年轻姑娘图娅刚加入志愿者队伍时还是单身,却坚持每周带结对孩子回家过周末。旗妇联主席王砚介绍,第一批“周末妈妈”全是党员,在她们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了这支队伍,已成功结对142对。
针对牧民购买生产生活物资困难的问题,乌拉特后旗开通8辆爱民固边直通车,采取预约采购登记、购买明细登记、信息反馈登记等方式,以成本价为牧民代购新鲜蔬菜、米面油盐、兽药饲料等,定人、定车、定点、定时送达,被牧民称为“草原上的及时雨”,已累计代买200万元物资。除购物直通车外,乌拉特后旗还配备了5辆边防巡逻车、6辆医疗流动服务车、21个爱民超市等,织就更加细致的便民服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