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村”不能过多归罪于村官
2012-12-25 10:12:00  来源:时评界  作者:筱梦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村官被选聘到村里,就是要在村里奉献,做好农村工作。可是南乐组织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从不在乡村上班,都是交点钱,全年在社会上干活儿。快管管吧!”这封措辞严厉的投诉信从濮阳市委书记信箱被转到市委组织部门,不到两周,组织部门就通过随机抽查的办法,对100名大学生村官进行调查。而抽查结果令人咋舌。100多名被抽查的大学生村官中,有14人的抽查资料被“特调”出来。(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村官是指到农村(含社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或其他村“两委”职务的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应届或往届大学毕业生。工作多为社区(村)事务。

  而2011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徐双敏教授曾发布《湖北省大学生“村官”现状调研报告》,称六成大学生“村官”不在村,超过七成“村官”打算报考公务员。报告分析,“村官不在村”,主要的原因是被上级抽调,到乡镇、县干活去了。

  大量舆论批评村官不在村是村官“不像话”,果真就只是村官“不像话”吗?

  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曾指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村官之所以选择考村官,解决就业,获得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解决吃饭问题应该是其主要原因。但是,村官薪资待遇低,在部分“发达”地区,这点薪资充其量就只能满足其衣食住行,或许都还不够,更何况村官下村,条件艰苦。部分地区领导不重视村官,不会予以重用,村官几乎无晋升机会,只能埋没于田间地头。较少的薪资待遇、不被认同的落差、晋升机会的渺茫、生活的压力使得村官不得不另寻活路,或者考研考公务员,或者挂名村头,实则外出经商创业。从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来看,这是村官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一种方式方法。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加大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导大学生科学就业,避免大学毕业生以“村官”作为跳板,另寻他路的现象,造成村(社区)“村官”资源的浪费。其次,大学生村官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选择村官这条路,就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既要能吃苦,还要随时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甘于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最后,应完善村官激励机制,包括薪资待遇机制、晋升等用人制度,以促进村官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责编:chejing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