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的福州到处挂满了灯笼和福字,春节的氛围弥漫其中。三坊七巷在一片喜庆的红色中更加凸显着自己古朴厚重的历史底蕴。福建省不仅人文历史悠久,前卫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在福建开展也已有8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2017年12月,福建省政府更是“自选动作”,通过了《福建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办法》,该办法于2018年3月1日起施行,针对粮食、蔬菜等11类食品实行“一品一码”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通过这个管理办法以及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要求,在根源上有了一个规章制度和法律的保证,让我们的工作有了抓手。”福建省仙游县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站长朱麒靖说。
加强追溯管理地标产品罩上品牌光环
“武夷岩茶是我们武夷山的地理标志产品,现在有不少冒充武夷岩茶的产品。这个追溯码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有资质企业就不会发到这个码,更无法扫出来相关的地域信息,这对我们的品牌也是一种保护。”福建省武夷山市雾源茶业有限公司负责追溯工作的胡丹对记者说,“我们还是很喜欢用这个码,需求量也比较大。”
在前期推广阶段,武夷山市采取激励措施,对生产主体进行“一品一码”标签实物定量补贴,由政府采购标签赠送给生产主体,并提供免费的培训,让各个生产主体都能明白系统的使用方法。提到具体的工作方法,武夷山市农业农村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站长王泉妹对记者说:“追溯系统的推广工作有多种形式,一是不定期组织生产主体进行专场培训;二是每场培训后都会建立企业‘一品一码’微信交流群,及时地解答企业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三是设立咨询热线,如果实在还是有不会操作的,我们就下乡去一对一地教他们,直到教会为止。”部分生产主体在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输入的时候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基层工作站的朱洁笑着说:“反正有不懂就可以打我们的电话咨询,再不行我们就过来教。”
“他们都非常耐心,我都这把年纪了,也被他们教会了。”武夷山市瑞丰菇业农民合作社的曹祖健理事长对记者说:“我种菇都30多年了,只要你说得上的菇我都种过,品种很多,我怕弄混了,就在每一卷标签上做个标记。”
“南茶北米无处寻,冬笋西鱼仙家有。”这是武夷山地区流传千年的民谣,其中北米就是指岚谷乡生产的“岚谷北米”。武夷山市石臼里农民大米专业合作社理事崔建红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北米,本身品质就很好,很多客户都认可我们这个品牌,追溯标签一贴上,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原产地等相关内容,这样能使我们的品牌更有公信力和影响力。”
在武夷山这个宝地,当地的农民以武夷山为傲,武夷岩茶、岚谷北米等农产品都希望让客户扫出来能看到武夷山这个地标,自己的产品也被无形中罩上品牌的光环。
推行“一品一码”生产流程扫码监测
在记者走访中发现,当地蔬菜类的产品对追溯码的需求量相对较小,当地的蔬菜批发商多是整宗向农贸市场运输,做独立包装直接运到超市的较少。
在生鲜超市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单独包装的蔬菜外包装上都贴有追溯二维码。但是,更多的蔬菜都是从产地成宗直接进入到农贸市场,而追溯码没有纳入市场的准入机制,因此不能发挥出追溯码的实际效用。
“一方面是超市需要持续供应,有的合作社规模没有那么大,所以无法走超市对接;另一方面现在是买方市场,生产主体的蔬菜能不能进入超市是超市方面选择的结果,要有渠道才能保证自己的菜品可以供应超市,这样卖出去的价格可能会稍高一些,否则就是大批量进入批发市场,而进入批发市场不强制需要追溯凭证,也因此对追溯码的需求量就相对少一些,相应的农民积极性就小。”朱麒靖向记者介绍道。
“追溯码我们会贴在工作证上,这样收购商就可以直接扫描我们这个二维码看到相关信息,倒是很方便。”武夷山市禅都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周宝华说,“我们这边蔬菜基本都是销到本地,外销比较少,销到超市的也不多,追溯码更多的就是一种对收购商的展示,有的收购商会选择拿出手机扫一扫看看具体的信息再进行购买。”
可以看到,在蔬菜这一农产品类别中,由于对接的商户不同,直接卖到批发市场或者蔬菜商贩手中的话,追溯码的需求量就相对较少,这也是追溯码下一步可以进行突破的地方。当地的农民还是非常配合这一工作,作为生产主体自身的一种生产记录来进行追溯平台上的信息录入。正如福建省兴泰庄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余德建所说:“这个平台我们都知道是个好事,但是还需要时间来发展和适应。”
相较而言,中草药、茶叶等能直接看到实际效果的企业对追溯码的积极性和需求量较高,成本也可以接受。“现在,政府推行农产品‘一品一码’,给农产品挂上了身份证,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把握生产流程,为老百姓提供质量可靠且安全的农产品。”武夷山元生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泰顺对记者说:“我们灵芝类产品每年产量挺高的,每年二维码标签至少需要几万张,成本方面多少会增加一些,但总的来说可以接受,况且贴上溯源二维码标签,增加了消费者的信任度,对我们农产品销售能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我们企业来说是个好事,也是大势所趋。”
从消费端来看,不同类别的农产品的消费群体的差异,导致其对追溯码的认可度和重视程度也不相同。这也是农产品类别不一样,对追溯码的需求和认可度不一样的原因之一。
“优质优价”倒逼追溯平台推进
提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不论是生产主体还是消费者,都持有积极态度。“省里统一的追溯平台免费提供给基层生产主体,各市、乡、镇能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科长陈梦茵对记者说。
在追溯管理上,及时的监管是维护这张二维码公信力的重要步骤。钟山镇镇长颜万涛说:“我们每年都会开展定期检测,将这些情况汇总起来,也是对追溯系统的一个监管,这样发现不实信息我们能够及时处理。”钟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蔡梅钦告诉记者:“根据农作物的成长周期,我们会选取关键时间节点来进行监测与记录,直接去到田间地头,把一手的资料记录并汇总出来。”这些工作都使得质量安全追溯的二维码有了坚实的后盾。
自“一品一码”政策推行以来,朱麒靖几乎跑遍了仙游县所有的生产主体,向他们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操作方法,教他们“贴码枪”的使用规范等等。各个生产主体的经营者也都比较配合,“有这个要求我们肯定照办,这也是我们生产主体把事业做的更规范的一种督促。”福建省莆田市益农林开发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张元智对记者说。
从生产主体来讲,追溯平台虽然是免费使用,但是人工和后期对于二维码标签的购买都是成本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实现“优质优价”,贴了标签的和没贴标签的农产品价格还是一样,那对于生产主体来讲就减少了向前推进追溯工作的动力。“这个追溯很好,前景也很好,但是主要是价格方面要是也提上去,就更好了。”张元智对记者说。
也许“优质优价”的实现需要一些实现来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但从市场准入机制来讲,如果没有市场倒逼,进入市场的农产品不一定需要追溯标签。追溯标签变成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就会使得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难以为继。就像朱麒靖对记者说的那样:“现在也有一些瓶颈需要突破,比如说在农贸市场准入上,很多地方进场不需要这个凭证,这就给企业只带来了成本,没有实际的效果。”
对此,武夷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定锋认为:“让农民看见实际效益,提高农民积极性;同时做好市场流通环节的衔接,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追溯平台建设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