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市下西号镇昌盛人家风景如画。 蔺晓燕摄
农民喜摘红枸杞。
人参果,给农民带来丰收的喜悦。
甘肃省玉门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凝聚起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聚焦产业,乡村振兴有了“动力源”
玉门市抓住产业发展这条“主动脉”,围绕“一村一品”“一村几品”的思路,建立“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党员带头发展富民产业,累计建成52个党员创业示范园、91个党员服务区,培育先锋富民示范户1100多户。推行产业党建“三链”建设,在具有规模效应、带动效应的人参果、枸杞、葡萄协会中建立党组织,通过支部领办、能人创办、村组联办等形式,鼓励党员致富带头人创办领办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微小加工作坊等经济实体,打响“富民铁人先锋”党建品牌。实施农业下游畅通工程,加快构建功能完备的供销体系,组建专业流通团队,开拓京津冀、长三角等地市场;实施农产品加工工业提升工程,推动蜜瓜、枸杞、羊肉、藜麦、辣椒等加工作坊向精深加工转变。成功举办玉门市首届农产品订货交易会,签订大宗农产品订单合同41个,签约金额达到5.4亿元,订单量约7万吨,让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动力源”。
培育人才,乡村振兴有了“领航员”
制定实施市级领导联系优秀人才等7项人才管理培养使用办法。分两批选派60余名年轻干部到浙江宁波、舟山等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共建实践锻炼平台,加强相关课题研究;坚持与强者合作,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接续实施“沃土计划”,以“农产品下游畅通”为课题对玉门农村发展进行破题。加快人才引育步伐,先后培育酒泉市级领军人才10人,评选玉门市优秀人才31名,引进临床专业医生59人、优秀教师130人,签约县域经济发展特聘专家27名,建立就业见习基地54家,发放见习补贴274万元。深入实施“人才+产业+基地+项目”农村实用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申报万亩日光温室韭菜省级人才项目1个,“祁连清泉”人参果、设施农业、无公害枸杞产业化、玉门铁人干部学院市级人才项目4个,打造了清泉人参果、紫龙珠葡萄2个人才实训基地,为“土专家”“田秀才”搭建助推乡村振兴的广阔平台,让优秀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领航员”。
弘扬文化,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
以基层党组织活动阵地为核心,依托“铁人精神”这一玉门独有品牌,深度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突出党建文化引领,深入挖掘整理铁人文化、河西民俗文化、屯垦文化、丝路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由乡镇党委牵头结合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文化主题广场、乡村记忆博物馆、村情展示馆、农耕文化展示园。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着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落地生根。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婆婆等各种评选活动,树立文明典型,弘扬家庭美德。修订完善59个村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59个,党员带头抵制婚丧大操大办、高价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让文化繁荣为乡村振兴提供“加速度”。
做优生态,乡村振兴有了“支撑点”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乡村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快实施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攻坚行动。建立“三包三评三定”长效管理机制,常态化组织开展乡、村、组、户评比活动,将爱护环境、维护清洁作为群众的行动自觉,把农居做成景点、农业做成景观,带领党员群众积极建设“山美、水美、景美、人美”的美丽乡村,建成枸杞小镇、桃源小镇、光热小镇、魔山天空跑小镇4大特色小镇,柳河红田园、昌马梨花水寨、赤金镇铁人故里3个田园综合体和多个新型业态村,打造了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建强组织,乡村振兴有了“主心骨”
以基层党建质量提升年活动为抓手,深入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工作,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铲除“村霸”恶势力滋生土壤,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级党组织5个,对全市704名村“两委”成员进行任职资格联审回头看,严格按程序清理不符合任职条件的“两委”成员。整合资金1400余万元,改扩建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16个,所有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均达到350平方米以上。对全市59个村级党组织开展组织力研判全覆盖,按照村书记1:2、村干部1:1的比例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48 名。全面推行村级权利清单37条、“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制度,让村级小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深入推进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和“活力网格”建设,将“一处跑、跑一次”便民服务终端向下延伸,办理事项覆盖到村,做实党员为民服务代理制,有效打通了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党组织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