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一个穷山村的“战贫密码”
2020-10-16 09:3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海明 李慧 通讯员 王成进 王兵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刘恭利(左一)在村民家走访。

  山坳中的坡头村。

  〖阅读提示〗

  地处黔西南州麻山腹地的望谟县坡头村,是一个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列为挂牌督战的深度贫困村。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冲刺阶段,坡头村干部群众以誓与贫困“绝缘”的姿态,奋力提升脱贫成色。在各方帮扶力量支持下,走出了“强党建、稳脱贫、奔小康”的示范路径,探索出“共塑好支书、共育好班子、共带好队伍、共创好产业、共建好机制”的战贫模式,甩掉贫困帽指日可待。

  记者日前实地采访,寻找“战贫硬核”,解析“战贫密码”。

  坡头村位于喀斯特石山区,山高坡陡、少地缺水。全村271户1354人中,苗族人口占98%,外出务工曾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过多年努力,截至2019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户由186户1029人降为28户134人,贫困发生率仍处于9.9%的高位。

  为集中力量啃下这块“硬骨头”,今年5月,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宁波余姚市、贵阳白云区,以及当地州、县有关部门牵头结对帮扶坡头村,在集聚资源优势的同时,更致力谋划“造血式”扶贫的新模式。于是,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由“好支书、好班子、好队伍、好产业、好机制”构成的战贫“要素链”,正渐渐由蓝图变成现实。

  换人换脑,“火车头”动能强起来

  2019年8月,因为村书记不胜任不尽职,坡头村被列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脱贫攻坚等不得,不换思想就换人。”黔西南州政协副主席、望谟县委书记李建勋说,基层组织强不强,关键要看“领头羊”。随后,县扶贫开发办公室副主任刘恭利、镇干部史文卫分别来到坡头村担任第一书记和村书记。

  32岁的刘恭利为了扛起战贫重任,剪去一头长发,将8岁的女儿送进寄宿学校,把“家”搬到村里。从此,坡头村的田间地头、院坝会、火坑会,到处留下了她的身影。

  记者见到刘恭利时,发现她的肤色与当地村民没有两样,走起路来脚下生风,问她想不想女儿,她难过地撇过头去:“还是上次在县里开会,抽空看了一眼。”为打破现场尴尬,李建勋诙谐地说道,“要问坡头村脱贫攻坚的成色,看看第一书记刘恭利的肤色就知道了。”据其介绍,目前坡头村271户村民都已达到脱贫标准,只待检查组验收了。

  打硬仗需要派硬人、用强人。坡头村原来的第一书记换下来了,村书记也“下课”了,他们目前又在忙些什么呢?前任第一书记罗专作为县卫健局下派干部,仍拼搏在脱贫攻坚一线;“老书记”杨平被调整为主任助理后,不仅没有怨言,而且甘当绿叶扶红花,他说:“年轻人脑子活、有想法,跟在他们后面干不丢脸、有长进。”在坡头村,干部能上能下的氛围正在形成,倒逼党员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职。

  坡头村有个“干部夜校”,每天晚上7点准时开课。9月14日晚,记者来到村二楼会议室,见到全村14名党员、后备干部、致富带头人都在观看《大山里的共产党员》,片中讲述的是黔西南州兴义市则戎乡长冲村党支部书记郭万坤,带领村民在被专家称为“不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培育出土芭蕉产业、建设芭蕉酒厂的故事。党员滕国庆看过以后,激动地说,“别人能做到的事,咱为什么不能干成?”

  村里人称“干部夜校”为“富脑室”,而在望谟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范春明看来,这也是村干部的“加油站”。“最近播放的《大山里的共产党员》,都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很亲切、很真实,看过之后会自觉对标找差,信心干劲会油然而生。”范春明举例说,前些天村副主任杨顺才腰伤住院,他躺在病床上也没闲着,密密麻麻写下了千余字的工作心得。

  为永葆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扶贫结对单位还帮助坡头村建立了“党员干部激励机制”,对党员干部实行正面、负面“双清单”积分制管理考核,积分高有奖,积分不达标按规定处理。“谁都不愿意在乡亲们面前现丑,不加油干不行啊!”滕国庆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随着党员干部队伍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也与日提升。近两年,村里从合作社负责人、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外出经商返乡等人员中发展党员4人,有7人被列入后备干部培养。

  扶志扶智,产业带头人立起来

  稳脱贫、防返贫,没有产业支撑不行。

  为了这,刘恭利和村“两委”班子没有少费脑筋,吹响了优化产业结构的“集结号”,打响单一种植玉米、水稻的“突围战”。

  于是,“升级版”产业相继在坡头村落地:种植花椒560亩,套种小黄豆、小辣椒等288亩,带动99户469人增收,还吸纳劳动力就近务工;利用边角地块种植石斛、连翘、青风藤等中药材,越来越多的村民忙碌起来了,“要我致富”渐渐被“我要致富”取代。

  山村没有连片的地皮,发展养殖业面临“瓶颈”。思路决定出路,坡头村的一些“飞地”项目先后启动:在10多公里外的乐旺村,投资80万元实施了生态养鱼项目;申请东西部协作资金200万元,入股大观镇养殖项目;整合帮扶资金和村集体资金100万元,入股贵阳白云工业发展投资公司“孵化”产业……下一步,将向上级申请290万元扶贫资金用于发展养鸡项目。

  长期在外省务工的滕国庆看到家乡的变化,不仅眼热,而且心动。如今,返乡创业的滕国庆已成为村里的培养对象,从大坪组组长,到村信息员、治保主任,今年6月被选为村代理主任。“带领群众致富,肚里得有货才行”,刚上任时,滕国庆坦言,压力有点大。

  好在“援手”伸过来了,让坡头村的“滕国庆”们有了开眼界、长本领的机会。被誉为“扶贫能人”的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副会长、福建省南安市蓉中村党委书记李振生,代表牵头结对单位,不仅帮助坡头村打造全新扶贫模式,还组织村里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到“蓉中培训基地”观摩学习。用滕国庆的话说,“到基地培训,相当于一次‘增氧’,以前只知道羡慕别的村子好,现在懂得思考自己村子为什么穷?”

  “扶贫要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输血的同时更要注重造血。我们的目的就是给村里留下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李振生说,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成果共建多元合作模式,望谟县已形成当地发现人才、基地培养人才、反哺本土发展的闭合式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已为坡头村培育了3位致富带头人,村“两委”成员也已分批分期去基地培训。

  退伍军人张毓曾办过企业,2019年10月回村后流转80亩土地建起蚂蚱养殖基地。今年6月,村里安排他参加致富带头人培训,回来后即着手建第二个养殖基地,“两个基地42个大棚,可带动10多户贫困户增收。”村民张昌洪身体不好,在蚂蚱养殖基地务工,月收入2000多元还包吃包住,去年底成功脱贫。

  在坡头组村民罗廷辉新建的楼房里,主人告诉记者,“除了土地流转租金、儿子打工收入外,自己还种了10亩花椒,套种了小黄豆,妻子在村里花椒基地打工,吃穿用都不愁!”

  共商共建,乡村治理新风吹起来

  坡头村近日开展了一场共建美丽家园的“弯腰行动”,党员干部、志愿者和村民一道在村里小道、房前屋后、文化广场等捡拾烟头和纸屑等杂物。

  身患“四级残疾”的贫困村民韦凤光没想到,自己还会被大家评为“最美弯腰村民”。韦凤光平日里拄着拐杖行动不便,可当他看到清晨薄雾中,有一群身着红马甲、带着红袖套的人捡拾垃圾时,也情不自禁加入其中。如今,“村庄是我家,干净靠大家”这句话,坡头村村民不光挂在嘴上,更落实在行动上。

  为全力打造以“清洁”为底色、“文明”为本色、“宜居”为特色的和谐美丽新坡头,坡头村还建立了文明示范激励机制,鼓励群众以德积分、以分换物。今年以来,共开展8次文明户评比,评选出26户文明户。

  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商量过后大家一起干。坡头村通过共商共建,使得每一项决策最大程度地贴合村情实际,符合村民利益。“红白喜事打招呼”等村规民约更是融入群众心里,化为自觉行动。今年春节期间正逢疫情,看到村里张贴的“防疫情,少聚集”通知后,村民罗文君主动推迟结婚日期。村里建设小广场,大坪组贫困户滕国昌爽快地让出自家土地,“我孩子读书一直享受着教育资助,现在儿子考上了公务员,女儿成为一名教师,没有大家的扶持,哪有小家的今天!让出这点地,光荣而有意义。”

  坡头村努力弹好基层法治、自治、德治协奏曲,建好公共服务员、就业指导员、文化服务员、社会治理员、党建指导员等“五员队伍”,为乡村治理注入新动能。优秀社会治理员张忠耀,每晚都组织在家年轻人开展治安巡逻,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