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海大学生毕业不走“寻常路”
2015-06-11 09:42:00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林群贤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毕业季到来,有人忙出国,有人忙创业,有人选择入伍,有人奔波求职。而有一群毕业生则准备到基层岗位上奉献青春。

  2012年9月,珠海启动创建“幸福村居”工程,并实施“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每年选拔30名同学择优录用到农村任职。与此同时,“大学生社区后备人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的实施,也让更多的珠海大学生走进基层

  大学生如何适应基层的工作和生活?他们给基层带来了什么?南方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大学生和相关计划负责人,呈现珠海大学生服务基层的现状和未来、收获与烦恼。

  直面孤独习惯忙碌而平淡的农村生活

  北师大珠海分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赖成就将在7月份迎来新的身份——斗门区白蕉镇鳘鱼沙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开始不一样的生活。

  “刚到农村时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孤独,很多时候就是自己一个人躺在宿舍床上看天花板。”去年暑假,赖成就在井岸镇西湾村驻村20天。在西湾村,赖成就主要协助村委会一名副主任处理国土、承建方面的工作。有一回两个村民为了一块地起争执,天天都去村委会坐着,赖成就被派去跟他们聊天。“这些事在村里很常见,也是我以后会经常遇到的事。”赖成就说,那20天让他对农村有了初步的认知,也让他在面对接下来的工作多了几分底气。

  如果说即将上任的赖成就期待中还带着些许紧张,那么已经在农村工作一年的第一批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则早已习惯。

  去年7月,陈清圳被分配到万山区外伶仃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下村初期的十来天,陈清圳主要是了解村里情况,熟悉岛上各部门工作,后面主要参与万阳公司的基本日常运营。

  “大到项目推广,细至开收据、用扫描机,我都要学会。除此之外我也要参与基本的村务工作,写材料、走访入户、参加各种会议等等。”陈清圳说,外伶仃远离尘嚣,在这里工作近一年,自己渐渐习惯并喜欢上了这种忙碌又平淡的生活。

  颠覆想象社区邻里间感受家的温暖

  “我之前觉得在居委会里工作的都是大爷大妈,很随意地穿着拖鞋每天按时上下班,平日也没什么事情要做。”北师大珠海分校的应届毕业生郑军说,自打真正走入社区进行实践挂职锻炼,才知道社区工作与自己想象中的“根本不一样”。在第二期社区后备人才培养计划中,郑军与香洲区签订就业协议,成为正式的社工。

  在钰海社区工作期间,郑军主要负责撰写社区消息、统筹策划社区活动,这个毕业于艺术与传播学院的山东女生个性爽朗而且多才多艺。

  “一开始是觉得自己年轻、浮躁,想到社区好好沉淀。去了之后发现这里跟我想象的很不一样,大家都很年轻。比如我所在的钰海社区中有5名义工,其中2名是大学本科毕业,已经考到中级社工证,而且非常有才华,在文案撰写方面给了我很大帮助。”郑军说,在钰海社区工作期间,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

  赶上珠海创文期间,郑军时常要“守车站”,大冬天里举着文明引导牌站在公交车站吹冷风。“很多人都会过来给我说,‘这里是风口换个位置吧’,或者是让我多穿点衣服小心感冒。当时我心里就觉得特别暖。”郑军说,像这样的小小感动几乎每天都在发生,让她不断感受到居民的友善和关爱。

  扎根西部因西部计划结缘最终牵手

  除了驻村和服务社区之外,珠海大学生还会前往西部和省内贫困地区,参与西部计划或“三支一扶”。这其中有部分学生就在这些地区生根发芽。在北师大珠海分校的西部计划毕业生中,甚至有学生因为西部计划而结缘,最终在扶贫地恋爱,结婚,比如柳少赟。

  2009年,柳少赟从北师大珠海分校毕业,报考了当年的西部计划,被分配到贵州省一个叫剑河县的地区。剑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距省城贵阳有294公里。初到乡镇,柳少赟被分至一个叫加南镇的小镇,前往县城一趟需要在泥泞的土路上颠簸5个多小时。在人生地不熟的山区,他和几名志愿者一方面忙着适应艰苦的环境,一方面想着如何为这里做一些事情。

  柳少赟的丈夫石岩也是同一批的志愿者。在来到贵州之前,柳少赟和石岩虽然同在一个学院,却互相不认识。到了贵州几个志愿者聚会,大家互相倾吐初到时的苦闷,两人这才熟络起来。可以说,他俩的结缘完全是因为西部计划。

  尽管小镇生活无聊,但当几名志愿者合约期满纷纷离去之际,柳少赟却犹豫了。“这里很美,人也很好很淳朴,几年的生活已经让我爱上这里”。在和已是恋人的石岩商量后,柳少赟决定留下来,两人参加了当地的公务员考试并顺利过关。现在她和丈夫已经在当地买了房。“我常对自己说,虽然当初自己的身份是帮扶的志愿者,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像家乡一样生活的土地。”

  ■纵深

  驻村调研报告被政府采纳

  肖杰是北师大珠海分校法律与行政学院的副院长,也是第一批镇村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的班主任。“第一届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如农村养殖、环境治理、文化生活、适龄儿童受教育等问题,而这些也是服务于幸福村居六大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肖杰说,“北师大珠海分校学生邓羽和薛源所撰写的灯笼路口交通事故频发的调研报告就已被有关部门采纳,正在落实相关措施。”

  肖杰坦言,“其实大的改变只有一年时间是看不出来的,大学生们作为农村的‘闯入者’,首先要被接纳”。不过他也认为,在幸福村居建设过程中,人才、创意和规划最为重要,大学生们活跃、开放的思维会给农村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改变农村,就需要新鲜的血液,需要青年的力量,需要有大学生们长期驻在那。”肖杰说。

  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团委书记陈先兵看来,镇村和社区后备人才互为补充。如果说驻村大学生是“闯入者”,那么服务社区的大学生则是“执行者”,在把每项工作落到实处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校和社区的内部资源。“比如说我们有学生联合学校社团,发起‘社区环保总动员’项目,宣传节约资源,提倡废物利用,引导社区垃圾处理向无害化、资源化方向转型。”陈先兵介绍。

  尽管大学生能够给城乡基层带来变化,但也不得不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尤其是社区后备人才。陈先兵坦言,社区和学生并没有签协议,第一期有30名学生入选培养计划,最后参加选拔的只有20名,第二期流失更严重,66名入选的学生只有22人参加选拔,最终只有13人留下来。

  “第一,学生们在实践过程中会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份工作,或是有了更好的选择。第二,项目启动只有两年时间,还在不断探索,可能疏于对学生的关心和引导,实际上他们现在到社区去也没有一个组织载体,显得很分散。这些问题在今后要重视起来,才能为基层吸引更多年轻人才。”陈先兵说。

  除此之外,像郑军这样成功留下来担任专职社工的,还要考虑待遇问题。陈先兵说,目前珠海专业社工人数并不算少,但社工待遇还不算高。“社工队伍的稳定需要方方面面的保障,比如待遇。实际上各方一直在推动提高社工待遇的问题,但相对而言,仍然不是很有吸引力。”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