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学生村官梁杰铭:把办公桌从室内搬到室外
2015-09-25 09:07: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许露露 江紫权 林文峰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梁杰铭通过成立合作社建立蔬果种植实验基地,打造“一村一品”,带领当地村民奔小康。梁杰铭供图

梁杰铭在台风到来时冒雨走村串户,关心村民的生产生活问题。梁杰铭供图

 

  十年寒窗后终于考到广州城里上大学,学成之后,却又选择回到村里当大学生村官,2008年,对于当时年仅21岁的梁杰铭来说,这是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的一次最坚定的逆行。

  经历了7年基层风雨的洗礼,这个获得过“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十佳村民贴心人”等荣誉,连续两届担任村书记、主任的年轻当家人,已经完全褪去了初出茅庐时的青涩,唯一不变的是他的初心:“我一天比一天更爱这片土地,更爱这个村的村民,我愿意一直为他们服务下去,做他们的‘钟点工’。”

  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民立村,地形三面环海,常年空气湿热,站在村委会前,数株高大的古榕树率先映入眼帘,长须委地,枝叶繁茂。树下支着一张简陋的小方桌,旁边随意摆着几张塑料凳,四五位村民正坐在凳子上摇着蒲扇纳凉。看到带着眼镜、一身书卷气的梁杰铭走来,就热情地用粤语招呼起来:“铭仔!”“梁书记!”满脸善意淳朴的微笑。

  梁杰铭是个体贴细致的当家人,见记者跟村民们聊了起来,小声商量道:“他们早上要干农活,起身早,午饭也吃得早,可不可以等他们回家吃了饭再采访?”对于村民,他是真的打心眼儿里心疼。可村民们却不领他的情,围坐在榕树下,争先恐后地谈起他们可亲能干的小梁书记。

  回忆起梁杰铭刚进村时的情景,他们个个都有话讲。

  明叔是7队的村民,他说,小梁书记从小读书就很厉害,一直都是他老豆(粤语“父亲”的意思)的骄傲。但村里考出去的大学生很多,回来的就他一个。刚开始,村民们议论纷纷,这小子是不是在外面混不下去,才灰溜溜回到村里来,要不然好好的大学生,怎么会放着外面大把高薪的工作不做?不止是村民们,就连梁杰铭的父母都是这么想的,老两口在乡邻们异样的眼光里,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天天长吁短叹、寝食难安。

  更让梁杰铭难受的是许多村民当面质疑他年纪轻轻,又刚从学校出来,“下巴轻轻得个讲”(只会说不会做)。如何打开工作局面,成了当时梁杰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梁杰铭发现民立村60岁以上的老人有500多位,很多空巢老人的生活非常单调,于是在一次村“两委”会上,他大胆提议,要为村里的老人举办“敬老宴”。让他没想到的是,他觉得很人性化的一件好事,却被村“两委”成员当场否决。“几百人的宴席,村集体账上怎么拿得出这一大笔钱?后生仔,知道你急于做事,但一定要务实啊!”会后,有人拍着他的肩意味深长地告诫。

  梁杰铭意识到自己当初想得太简单了,但他坚信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决定自己利用业余时间拉赞助。从村里小餐馆开始,一有空他就去找老板聊天。“刚开始老板很为难,但是后来去得多了,终于答应赞助部分菜品。”梁杰铭说。但这肯定不够,他又挨个拜访村企业的老板,还联系村里在外闯荡的成功人士寻求“敬老宴”的赞助,“在外打拼的游子,谁家在村里没有长辈、亲友?”梁杰铭打出“亲情牌”之后,老板们纷纷慷慨解囊。举办敬老宴的那一天,心细的梁杰铭考虑到老人家腿脚不便,还租了辆车专程去各家各户接送老人……“原以为这孩子早就放弃这个想法了,没想到他却在默默地促成这件事。从那时起,村干部们开始认可他了,而不再把他当成稚气未脱的‘后生仔’。”50多岁的村副书记梁炳祥感慨地说。

  也就是从当年开始,民立村每年60多桌的“敬老宴”雷打不动地在村委会前面的广场上举行,梁炳祥自豪地说,“那一天广场上必定是张灯结彩,老人们穿着最喜庆的衣服盛装出席,高兴得像细路仔(粤语,意为小孩子)。别的村都羡慕得不得了,都说我们小梁书记好!”而此事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外打拼出一片天地的游子们,得知村里对自己的父母这么好,更加积极地为村里建言献策、出资出力。梁杰铭因此打开了村民心扉,让他们刮目相看。2011年,他高票当选为广州市第一个村书记、主任一肩挑的大学生村官,2014年又高票获得连任。

  成为当家人后,梁杰铭做的第一件事就出人意料。他把自己的办公桌从室内搬到了室外,就在那棵榕树下。

  这张小方桌很不起眼,却是梁杰铭平日办公的地方。之所以这样做,是他经过长期的细心观察后做出的改变。“坐在这里办公,村民一进村委会就能看到我。”梁杰铭说,“我发现很多来村委会办事的村民,身上鞋上都带着从地里刚干完农活沾上的泥土,进办公室时显得很拘谨,生怕把地板和沙发弄脏了,站也不是坐也不是。一旦有了这种距离感,自然也很难对我掏心窝。”他一琢磨,索性把办公桌搬到了室外。仅仅是一道10厘米宽的门槛,给村民带来的心理改变却是巨大的。村民根叔摇着扇子笑呵呵地说:“梁书记这个办法好!以前我们怕到村委谈事,现在没事也爱坐在这里,心里更放得开。”

  郁郁葱葱的古榕树下,年轻的梁杰铭一坐数年。他并没有显赫的政绩,只是始终无微不至地躬身服务村民,就像是村里的“钟点工”,不知疲倦地处理着琐碎的村务,坚持为村民解决难题,如同春风化雨一般滋润着村民们的心田。

  村民杜兆明一家四口原本有个幸福家庭,然而几年前一次飞来横祸让顶梁柱老杜双目失明,完全失去劳动能力。一家人为给老杜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负债累累,家里开支仅靠大儿子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和妻子种田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手术巨额费用、后续治疗费用以及老杜家小儿子的学杂费等都无着落,因杜家不符合申请低保户的条件,梁杰铭在民政办的指导下,帮老杜申请了南沙区“慈善救助基金”。解决了燃眉之急。村民根叔看在眼里,感叹地说:“如果没有小梁书记,杜家就要撑不下去了。像这样的事,小梁书记做得太多了。”但梁杰铭觉得,这是一种充满信赖的托付。“当村民遇到过不去的坎时,能想到我、找我诉苦,代表了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我愿意尽我所能和他们携手一起跨过去。”

  梁杰铭内疚地说,7年前他的选择对父母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而他的坚持更是伤了他们的心。“当年读大学,他们就是想着我能跳出农村,以后毕业了留在大城市,这才算光宗耀祖。我却选择了一条他们最不能接受的路,至今他们还无法释怀。”他顿了顿,“我也许辜负了父母,但我不后悔。我在民立村长大,从小就梦想着改变它。当大学生村官,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在最近的一段采访视频上,梁杰铭的父亲老梁对着镜头叹息着说:“有什么办法,当初他非要回农村。算了,孩子的理想,做父母的也只能去接受。” 看父亲的神色,其实早已经释怀,并且重新以他为荣。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