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原村官苟晓春:变化的是人生角色,不变的是向上向善
2018-06-15 09:58:00  来源:大学生村官报  作者:许露露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人物简介

  苟晓春,男,1987年4月生,2009年毕业于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教育专业,2010年4月至2013年6月任职于陕西省宝鸡市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协会;2013年7月选聘至宝鸡市金台区东风路街道东社区任书记助理;2015年1月调至东风路街道轩苑社区任副书记;2017年10月至今在金台区扶贫办工作。先后被评为宝鸡市爱心青年志愿者、金台区首届道德模范、陕西省第五届大学生村官创业明星等。

 

 

苟晓春组织“关爱留守儿童一日游活动”。

 

 

  刚过而立之年的苟晓春,人生已经有过多重身份:近1年的扶贫干事、4年大学生村官、6年“小饭桌”老师、14年注册青年志愿者。

  2018年6月4日晚上,苟晓春下了班,像往常一样,来到宏文路小学西侧的二楼,2012年,他在这里创办了公益性的“爱博小饭桌”,6年来,不论他是在社区当大学生村官还是到扶贫办工作,每天下班之后都会到这里,给孩子们上课、辅导作业,目前有近80个孩子在这里托管。

  时针过晚上9点,送走最后一个孩子后,苟晓春出门骑上三轮车,赶到附近的批发市场去买菜。对此,他特别有心得:“市场快打烊了,菜最便宜,比如1.2元一斤的土豆,这时候去只要9毛就能买到,省下来的钱可以多买些肉,让娃们吃得好点。”在这里托管的孩子除了辅导作业外,还包中餐、晚餐两顿,随着物价的上涨,小饭桌运营开支日渐增多,但托管费用几乎没有涨过,遇上家境困难的还免费,6年来,他无偿照顾了近30名困难家庭孩子。

  做公益既劳心又劳力,但苟晓春甘之如饴。他从17岁时就注册成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大学时是校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带领同学深入敬老院、福利院、特殊家庭开展各种各样的志愿服务。

 

苟晓春受当地广播电台栏目组邀请,讲述如何做好一名青年志愿者。

 

  是什么让他坚持这么久?“付出过你就会懂。”苟晓春说,“做好事能让人内心平静,充满获得感。”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2009年,22岁的他到市体育运动学校实习,临近除夕时天降大雪,家住陈仓区凤阁岭深山处的一对兄妹滞留学校。兄妹俩家境困难,校服是他们御寒的唯一衣物。他拿出300多元给兄妹俩每人买了一件棉衣,并帮助买了火车票送他们到车站,看到兄妹俩感激的眼神,他觉得心里暖暖的,一切都值得。“他们的笑脸和眼神我至今都记得。虽然当时并不知道将来自己会做什么,但做公益是肯定的。”

  2010年4月,苟晓春被宝鸡市青少年社会工作者协会聘为一名社工,从此成为了一名专门服务青少年的社会工作者,随同讲师团走进农村中小学,开展法律、家庭教育讲座和各类主题活动。这段时间,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刻苦学习社会工作理念、青少年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知识。2012年,他成为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的接线员,每天给孩子做心理辅导,电话那头的童音总是有很多苦恼,其中有不少是单亲或者困难家庭的孩子,有的缺乏家庭关爱,有的学习没人管……听了他们的倾诉,苟晓春心里很不是滋味,由此萌发了办一个公益性质“托管小饭桌”的想法。

  妻子小张是他读师范时的同学,当时他们还没有结婚。对于他的想法,小张非常支持,两人把全部的空闲时间都放在了筹备“小饭桌”上。2012年7月,凝聚了他们心血的“爱博小饭桌”开张了。苟晓春把收费标准定得很低,能维持成本就行,为的是让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和困难家庭也能承受得起。他还专门到附近的学校进行了摸底,弄清有哪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孩子,免费邀请他们来“小饭桌”。

  牛牛(化名)就是这个时候来到苟晓春身边,一待就是4年多。几年前,牛牛的爸爸出车祸去世了,妈妈也离开家不知所踪,留下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当学校老师把牛牛的情况告诉苟晓春时,他决定免费资助牛牛。从此牛牛就成了“小饭桌”的一员。“娃很乖,但有些自卑,他在这里一切免费,我也经常给他争取各种社会补助。”牛牛的爷爷奶奶感激的话不知说了多少,还不忘叮嘱娃,“你要记住,苟老师就跟你爹一样亲。”像牛牛这样的孩子,“小饭桌”目前有3个,在苟晓春眼里,都是自家娃。

 

 

苟晓春担任大学生村官期间,在“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项目”开班仪式上给孩子上课。

 

 

  2013年,“爱博小饭桌”被宝鸡团市委命名为“关爱农民工子女和服刑人员子女校外免费辅导试点基地”,苟晓春也被聘为义务辅导教师,免费为近30名外来务工人员和服刑人员子女进行文化课辅导,这些孩子进步明显,其中有9人先后被评为“三好学生”。

  同一年,苟晓春把“小饭桌”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参加了大学生村官选聘考试,考取后分配到东风路街道东社区任书记助理,2015年1月又调至东风路街道轩苑社区任副书记,“一方面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基层有感情;另一方面,村官工作公益性很强,我想帮助更多的人。”在社区工作的四年多,他不断探索社区服务形式,在公共服务大厅开设了为民服务“聆听室”,成立了社区“青春驿站”;发起建立了东风路街道志愿者服务微信平台和轩苑社区网格化微信平台,发布志愿者活动和基层工作动态等信息,得到了居民的认可和欢迎。

  4年多村官生涯,苟晓春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是加深了对基层的了解和热爱,学会了群众工作的方法。“比如我走访时,经常给老人顺手换个灯泡啊、修修水龙头啊,这些简单的小事让他们迅速接纳了我,对开展工作很有利。”

 

苟晓春到扶贫办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给孩子们补课。

  2017年10月,苟晓春来到金台区扶贫办,负责脱贫攻坚数据录入、纠错、完善等工作。金台区辖4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39.6万人,现有贫困村9个,在册贫困户1804户4850人。经常有群众来他这里查询建档立卡信息、咨询优惠政策,因为当过村官,他更加理解他们的心情,对每一个人都特别有耐心,解释政策不厌其烦,久而久之,群众来办事就爱找他。

  4月22日中午,苟晓春正准备下班,突然电话铃响起,电话那头传来一个老人争吵的声音。一位年轻女性问:“是扶贫办吗?我们是区医院的,今早有位老人生病住院,登记时他说他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要享受优惠政策,但我们系统里没找到他的信息……”还没等她说完,老人就大声嚷嚷起来,说医院是故意为难,后来直接抢过电话,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吼:“你们办的啥事?我咋就不是贫困户了?”苟晓春放低声音:“大爷您别急,麻烦报一下您的名字,我帮您查一下。”很快,苟晓春查到老人确实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去年已经稳定脱贫,现在属于建档立卡脱贫户,一场误解及时沟通化解了。

  最近还发生了一件事情,足以证明苟晓春的人缘。当村官期间,轩苑社区有一位80多岁的刘大爷,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他和老伴俩人在家,生活寂寞,就爱好在电脑上听秦腔。大爷之前有过轻微脑溢血,行动不便,有一次电脑坏了,特别着急,就给苟晓春打电话,苟晓春很快上门给修好了。现在苟晓春离开社区到了扶贫办,但大爷不知道这事,前些日子电脑音箱坏了,还是给他打电话:“晓春,俺要听秦腔,你快来给俺修好。”苟晓春下了班就赶去刘大爷家修音箱,也没透露说自己已经不在社区工作的事:“下次他电脑坏了,给我打电话,我还去。”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