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乡镇党委和村级换届选举中,昭通市采取有力措施,在全市564名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了24名进入乡镇党委班子、384名进入村(社区)“两委”和村务监督委员会,占在岗大学生村官总数的72.34%,占比居全省前列,通过把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选出来、用起来,树立了能者能为、有为有位的良好导向,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热情。
墩苗压担,实战“铺路”。探索“营连排班”半军事化日常管理考核机制,以全市为整体组建1个营、以片区组建4个连、以县区组建12个排、以乡镇或相邻乡镇组建44个班,团队作战、形成合力。在脱贫攻坚中实施“大学生村官建功立业”行动,把非贫困村的大学生村官全部调整到贫困村任职,全市68.4%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有大学生村官,动员大学生村官在脱贫攻坚中主动作为、建功立业,做到“六个带头”,即带头宣传扶贫政策、带头落实扶贫措施、带头推进创新创业、带头发展电子商务、带头培育富民产业、带头建设文明乡风。采取结对帮带、跟班学习、示范培训、实践锻炼等措施,把大学生村官安排到征地拆迁、信访维稳、重点工程建设等任务中砥砺培养,交任务、压担子,让其在实践一线提升能力、得到认同。
分析研判,统筹“布局”。提前半年开展乡镇党委、村级换届专项调研工作,摸清“四个底数”,即摸清大学生村官履行尽责情况、摸清基层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的看法、摸清大学生村官的参选愿望、摸清大学生村官选举进入乡村两级班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大学生村官自荐(互荐)、乡镇党委推荐、县委组织部审核、市委组织部审批的方式,建立选拔优秀大学生村官进入乡村两级班子后备干部库,根据乡村两级班子建设需求,从大学生村官中分别确定了乡镇、村级换届后备干部人选35名、406名,实行动态管理,做到能进能出,做足做好了后备人选储备的功课。在综合研判的基础上,下达了大学生村官选举进入乡村两级班子“两个确保”的目标任务,即确保有10%的在岗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担任村(社区)班子正职,每个县区大学生村官通过选举担任“占职数”的村(社区)班子副职人数不得少于本县区乡镇数;确保每个县区有1至2名大学生村官进入乡镇党委班子。
拓宽渠道,政策“搭桥”。大学生村官选举进入乡村两级班子面临着政策身份限制、户籍不在所任职村等障碍。在用好用足中央、省委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昭通实际作出了“五个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为大学生村官参选给“位子”、开“路子”,让干得好的大学生村官成长进步得快。明确结合《云南省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全市担任村(社区)正职2年以上的正式党员大学生村官全部纳入2016年乡镇党委换届后备干部人选;明确按照全省“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培训班要求,省委组织部考核评价建议为“2016年换届时进入乡镇党委班子”的17名大学生村官全部纳入党委换届后备干部人选;明确在“营连排班”中担任营长、连长、排长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纳入乡镇党委和政府班子换届后备干部人选;明确在村任职满1年以上,年度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等次的大学生村官可参加村级班子换届“占职数”班子成员的选举;明确正式党员大学生村官可选举担任辖区内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
好中选优,精心“护航”。规范大学生村官选举进入乡村两级班子的程序,进入乡镇班子做到“两公示两审核”,即通过党员群众举荐、村党组织推荐,由乡镇党委专题研究提出初步意向人选,公示后报县委组织部审核。县区委派出考察组对初步意向人选进行考察,全面了解掌握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县区委专题研究并公示后报市委组织部审核把关;进入村级班子注重“三个环节”,即多种方式推荐、县乡联动考察、依法依规选举,真正做到了好中选优、优中选强。采取思想动员鼓励、谈心谈话激励、发公开信等方式,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鼓励和动员大学生村官积极参加选举,自觉遵守换届工作纪律,自觉接受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挑选。强化县乡两级党委的领导责任和组织部门的直接责任,把大学生村官选举进入乡村两级班子纳入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压实责任、主动跟进,确保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全市24名进入乡镇党委班子的大学生村官中,3名任武装部长、9名任组织委员、12名任宣传委员;384名进入村级班子的大学生村官中,任村级正职77人、副职265人,占进入村级班子大学生村官总数的8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