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村任职,是大学生村官五条出路的第一条。中组部等有关部门出台的《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规定,对表现优秀、党员群众认可、担任村“两委”主要负责人的大学生村官,要鼓励他们长期在农村基层干部岗位上建功立业。
但是,一些大学生村官对留村任职这条出路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有的被身份所困,认为留村担任村干部不是一种职业;有的被“跳板”思想所扰,认为当大学生村官只是混个基层经历,为谋求更好的岗位增加筹码。这些想法影响了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信心,也影响了基层干部群众对大学生村官队伍的期待。一位村支书曾动情地说,他们镇一年内流出了5位大学生村官,他们村的第三个“村官”刚派上用场就走了,真是无奈。一位在农村工作了7年的大学生村官讲,他虽然习惯了农村,但有关政策让他很困惑,只好整天忙着应付考试。
为什么会出现诸如身份困惑、出路困惑等难题,有两个原因,一是对政策理解不深不透,二是政策执行不到位。大学生村官是“村级组织特设岗位”,这是中组部明确的身份。但不少基层干部、社会人士和大学生村官都认为这个身份既不是公务员身份,也不是事业单位身份,就是没有身份。这种认识乍听似乎有一定道理,实则是“官本位”、“铁饭碗”思想作祟,没有从本质上理解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战略意义。个别乡镇截留大学生村官从事闲杂工作,也使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变得模糊不清。至于“出路困惑”,也是因为对政策的理解出现偏差所致。中组部规定大学生村官有五条出路,这是一个多元发展和多渠道流动的开放模式,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理想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如果大学生村官把出路,仅仅定位在考录公务员上,既不符合培养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的目标,也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就会造成“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
畅通留村任职渠道,打破大学生村官不愿留、基层党组织不会留的尴尬,需要各地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官留村任职的政策措施。比如,哪些大学生村官可以留村任职、留村任职大学生村官应该享受什么样的待遇,这些都必须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宣传出去。特别是那些带领村民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大学生村官,如何进行考核,如何让考核结果成为激励他们的“指挥棒”,引导他们扎根基层、创业富民,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迫切需要各地创新制度设计。首先要关注大学生村官的两种心态。一种是踏实肯干,愿意扎根创业,但又怕不能担任村“两委”副职以上职务而被解聘;一种是消极等靠,不愿意留在农村。对此情况,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发挥能动作用,拿起考核指挥棒,树立“四种导向”。树立考核权重向基层倾斜的导向,要尊重村民的评价,减少乡镇对考核结果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大学生村官沉心干事,引导乡镇机关不截留、不“放羊”,引导农村干部多压担子敢给权;树立考核权重向“两委”主干倾斜的导向,对于那些立志在农村干事业的大学生村官,组织上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选得上,如甘肃省在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单列大学生村官副职职务,如山西省通过调整交流,确保优秀大学生村官能够顺利留村任职;树立考核权重向创业富民倾斜的导向,对开展创业、担任村主干的优秀大学生村官,可以签订长期合同,终身享受大学生村官待遇,或者推广江苏省单列事业编制的做法,从根本上解除志愿留村任职大学生村官的后顾之忧;树立考核结果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导向,对消极等靠不履职的和拈轻怕重不适应的要坚决予以解聘,对考核优秀、群众认可、组织信任的,可以直接选拔到干部队伍中,成为党政干部的源头活水,让留村任职这条出路越走越宽。
山西省委组织部 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