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怎样育新机开新局
2020-06-19 08:3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莫少文 本报记者 李慧 策划 许露露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三溪村党员志愿者在景区义务除草、打扫卫生。

  弄腾村党支部书记黄树全(左)在村头了解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博后村获评“全省五椰级乡村旅游点”后,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人达(右)和村民跳竹竿舞庆祝。

  编者按 年初突然爆发的新冠疫情,给乡村旅游业按下了“暂停键”,一批刚刚吃上旅游饭的农民,饭碗受到不小的冲击。当前,疫情已转入常态化防控,乡村旅游业也渐渐开始复苏。如何避免因疫情防控的不确定性,给低收入农户带来致贫、返贫风险?近日,本报记者连线浙江三溪村、广西弄腾村、海南博后村,这些主打“旅游牌”的乡村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下,从危机中寻找机遇,逐步打开了新局面。让我们看看这三个村的做法。

  浙江缙云县三溪村:抓住机遇,实现业态升级

  浙江缙云东部,括苍山山谷里隐匿着一个千年古村,名唤“三溪”。独居一隅的村子,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2017年,三溪乡抢抓机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打造了天门坪漂流、猛峰尖越野休闲运动基地。随着旅游产业的兴起,三溪村的名声越来越响。2019年,三溪村承办了省级生态运动会,成功打造了“三溪越野运动休闲小镇”特色品牌。在村党委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享受到乡村旅游业发展红利,村民开办的农家乐也跟着旅游业兴旺起来。

  今年春节前,三溪村村民像往年一样“备战”旅游小高峰,可突如其来的疫情如同一盆冷水浇凉了村民们的热情。1月20日,景区不得不暂时关闭,精心策划的一系列主题活动一个个取消。据统计,截至4月底,全村旅游经营收入同比减少95%。“这几年开农家乐,不用出去打工,还能照顾家里,真是一举两得,可今年一连几个月没赚到钱了!”回忆起几个月前的困境,缙云县三溪乡三溪村农家乐老板项彩琴不胜唏嘘。

  “2019年村里接待全国各地游客4万余人次,收入达400多万元。”村党委书记吴明军介绍说,“兴办农家乐的几户人家,年收入平均达到30万元以上。”生意连续几个月“停摆”,村民们收入锐减,吴明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乡村旅游不能半途而废。吴明军深知,“稳定人心”是第一步。他及时召集党员群众面对面交流。“长时间的‘禁足’,让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更加强烈,乡村游将是不二之选。”“最早、最快恢复的肯定是周边游、短途游。”“休闲康养是今年转型的一个重点。”“是危机也可能是一个转机,长期来看更是一次转型升级的机遇。”……一番话极大地提振了士气。

  为迎接“五一”长假,吴明军专门邀请医务人员及专业人士为民宿经营管理者指导,提升他们疫情防控、民宿管理、游客接待能力。村党委主动整合现有资源,打破之前民宿、农家乐“各自为政”的经营模式,通过统一调配、抱团发展提高竞争力。“当前,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思想上不能松懈,措施上不能马虎,才能给游客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吴明军告诉记者。

  为此,三溪村党委专门设立了疫情隔离室,配足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等防疫物品,为民宿提供统一疫情防控服务。党员吴旺木带头成立红色服务队,为各家民宿提供定期消杀等服务;三溪村第四党支部书记朱来升已80多岁了,仍然坚持每天“上岗”为游客提供咨询、分流等服务,“只要能为村里发展做贡献,我非常乐意。”

  同时,吴明军还发动在外乡贤宣传推介,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手段,提高三溪村知名度。

  “五一”期间,三溪村迎来了今年第一批游客,“现在出游,安全肯定是第一位的,像滑草、攀岩这些户外活动,游客比较放心。”一位来村里进行拓展训练的团队负责人陶林杰说。

  村民也在重燃信心。在送走今年第一批客人后,项彩琴感慨,“有了第一批客人,就还会有其他客人,如果能在家赚钱,谁还舍得离开家啊?”

  “这次疫情给了我们一个警醒,在接下来的旅游项目设置上,要融入更多农耕、教育、康养元素,把三溪村打造成一个团建拓展以及研学基地。”说起未来的发展,吴明军信心满满。

  本报通讯员 章如意 陈 慧

  本报记者 周 妍

  广西大化县弄腾村:“闲”时不闲,为“疫”后发展热身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神仙莫奈何”这个顺口溜,道出了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腾村的特点。弄腾村,距县城76公里,耕地面积少,贫困人口多,但却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

  弄腾村全村总耕地面积仅1010亩,下辖30个村民小组共756户305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52户2207人,目前有58户257人尚未脱贫。而七百弄国家地质公园4A级景区主要景点就在弄腾村。近年来,村党总支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带领村民在大石山区石头缝里,闯出了一条旅游致富路。仅桥圩屯就相继建成5家农家乐,不但兼售土特产,还带动周边贫困户和群众发展特色种养业。如今,以农家乐、乡村旅馆为特色的瑶族乡村旅游渐渐名声在外,全村年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达300多万元,瑶族同胞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旅游饭”。

  受疫情的影响,弄腾村旅游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60%以上。随着疫情防控向常态化转变,弄腾村党总支想方设法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积极研究旅游业复苏对策,努力转危为机。

  “村党总支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整合经营主体、优化服务、强化管理、加强软硬件条件等,帮助经营业主度过难关。”弄腾村党总支书记黄树全说。

  业主蓝芳灵利用防疫空闲期,先后投入65万元升级布努人家农家乐,新装修15间客房,配套空调等设施,升级改造自家的经营场所和住宿条件,为“升温”后游客量增加提前热身。同时,她还投入10多万元,采购村民特别是贫困户家的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外销收入达20多万元。“我从贫困户韦成益家收购青皮黄豆600斤、黑豆400斤、土鸡379斤,韦成益收入11370元。”

  和蓝芳灵一样,“瑶香里农家乐”老板韦忠伟,疫情期间也投入3万多元采购贫困户农副产品,利用微信平台外销。“现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已不影响农产品销售,只要给村里的电商平台负责人打一个电话,老板就上门收购。”每天上午10时左右,邮政物流车会按时出现,将村里的农副产品运出大山,给很多贫困户家庭带来了希望。

  让人欣喜的是,5月以来,村里的游客数量已呈上升趋势。对于弄腾村“疫”后发展,村党总支书记黄树全说,村里将持续巩固乡村旅游脱贫成果,计划在桥圩、弄腾、权必3个屯,流转土地修建休闲凉亭,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四星级乡村旅游区;还计划设置多个公益性岗位,对新开发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和公厕进行日常保洁,为游客创造更卫生的旅游环境。

  大化县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韦建禄透露,弄腾村将创建乡村旅游示范点,规划汽车营地、自行车赛道、研学基地、龙脊步道等项目建设,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发展体验式农家游,培育一批更适应未来市场需求的旅游项目,还将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本地土特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本报通讯员 黄 炼 韦艳华

  本报记者 倪 敏

  海南三亚市博后村:一手做强精品 一手做大规模

  今年5月,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被评为“全省五椰级乡村旅游点”。看着挂在村委会墙上的奖牌,博后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李人达很是开心。这块奖牌得之不易,不仅因为奖牌含金量高、获评难度大,更因为在遭遇疫情大考的重压之下,博后村仍然赢得了这份荣誉。

  博后村毗邻亚龙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一个黎族聚居区。该村三面环山,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亩且多为盐碱地,稻谷产量低,村民人均收入低。2017年,三亚市政府重新定位博后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民宿经济”。截至去年底,博后村共有民宿39家,客房1100多间,客房全年入住率超过65%,旺季更是一房难求。村里的民宿风格迥异,有现代主题风、北欧简约风、中国古风等,很多民宿被评为“海南省品牌民宿”“海南省十佳民宿”,博后村也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民宿村。

  村民谭中仙是博后村首批“吃螃蟹”的人。2017年,谭中仙开办了“海纳捷”民宿,经过3年多的精心运营,民宿建立了口碑,吸引了很多新老客户,年纯收入超过150万元。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博后村的民宿产业带来沉重打击,谭中仙告诉记者,要在往年,订单应该从春节一直排到6月份,但因为疫情,他家所有订单都无条件取消了。

  疫情发生后,博后村所有民宿店主响应号召,免费退单、暂停营业,仅春节小长假,因疫情取消的订单金额就高达600多万元。

  疫情期间,村党支部在村口设置了6个防控点,实行全村封闭管理,不少民宿店主主动到防控点值班。因防控监测工作到位,博后村无一例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同时,村党支部对照“五椰级乡村旅游点”创建标准,整体改造博后村环境,提升基础设施档次,增加了观鸟、露营等户外休闲项目;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村“两委”则逐户走访各家民宿,了解有无资金等方面困难,动员他们利用这段时间装修改造,提升住宿品质。

  3月3日,博后村民宿正式复产复工。3月6日,谭中仙的店里迎来第一批客人。全村的民宿入住率也在逐渐上升,4月份增长至60%左右。到了“五一”小长假,全村民宿整体入住率达到90%,日均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网红民宿几乎全部满房。年初才开业的北欧风民宿“莫言莫语”这期间入住率达96%,“村里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做得好,客人来玩得放心、开心,我们已经小赚一笔了。”店主邓进喜笑着说。

  李人达介绍,目前全村民宿已有44家。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时,他们将走“精品化、个性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前段时间,他们申请成立了三亚吉阳区民宿协会及其党支部,目的是通过党建引领,统一管理,设置准入门槛,解决村内民宿经营过程中出现的低价倾销、同质化等诸多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规范管理、合理指导,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真正让乡村民宿点亮乡村经济,撬动产业升级。”李人达说。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