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海固” 入村听“口碑”
2020-06-19 08:2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书明 丁 青 倪 敏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记者在下堡村贫困户王兵(右一)家中采访。

  宁夏西海固,曾经“苦瘠甲天下”。

  位于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是宁夏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县。全县49.6万人中,还有1575户4340人没有脱贫,是宁夏唯一一个没有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因而有“宁夏脱贫看西吉”之说。

  在决战决胜“总攻”阶段,西吉县推出一项举措——党员干部常态化进村入户办实事解难题。目的是打捞民意、倾听诉求、查找弱项、补齐短板,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项精准之策,群众有着怎样的获得感?6月7日,记者径直来到偏城乡下堡村听“口碑”。

  “只要路过总会进来问长问短”

  “只要路过总会进来问长问短。”说这话的是下堡村养牛专业户马玉兰。一见到记者,她直夸乡党委书记马绍瑞是个“攒劲人”。

  “最近个把月,马书记连续来了3趟。”在自家牛棚里,马玉兰告诉记者,现在存栏牛不多了,刚刚出栏了40多头,每头牛能赚四五千元。“5月上旬马书记来的时候告诉我,现在牛价处于高位,6月份之后可能走低,建议我及时出栏。”听了马绍瑞的话,马玉兰获得了不错的效益。

  牛成批出栏后,马玉兰打算借助县里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继续扩大养牛规模。她对利好政策如数家珍:增加基础母牛、产下牛犊、种植青贮玉米、建设青贮窖池都有补贴。“只有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才能不辜负这个好时代。” 马玉兰说。

  为了升级养牛品种,提高养殖效益,西吉县规定只对西门塔尔、安格思等品种牛给予补贴。但是,这些品种牛补栏成本也相对较高,马玉兰遭遇资金瓶颈。得知这一情况后,马绍瑞主动与乡信用社联系,为马玉兰争取到50万元低息贷款。这笔贷款已经到账20多天了,马玉兰的买牛计划正在实施中。

  马玉兰是村里的养牛能人,她有一个绝活,能七不离八地估算出每头牛屠宰后牛肉的重量。马绍瑞和马玉兰有个约定,将马玉兰的牛场作为现场教学点,让贫困户到这里学技术,增强致富本领,促进全乡养牛产业发展。马玉兰没有辜负马绍瑞的苦心,不仅毫无保留地向贫困户传授技巧,还自觉扛起扶贫责任,请来村里两个残疾人当帮工,每人每年除支付3万多元报酬外,还管吃管住,购买大病和意外保险。

  采访时,记者还听到马绍瑞乐当“红娘”的故事。58岁的贫困户姚克举,妻子8年前因病去世,两个儿子常年在外务工,虽然吃穿不愁了,但马绍瑞走访时发现,他家常常是冷锅冷灶、又脏又乱。“没有女人不成家。”马绍瑞开始琢磨帮老姚找个老伴。经他牵线,老姚正在与一位勤劳朴实的农家妇女交往。“成功的概率很大。”马绍瑞很有把握。姚克举感动地说,“书记那么忙,还为我找老伴操心!”

 

  记者在下堡村养牛专业户马玉兰家的牛棚采访。

  “不用再借住兄长家里了”

  王兵,是下堡村短岔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傍晚时分,记者来到他家,只见全家4口人(夫妻俩、5岁儿子、2岁女儿)蜗居在一间房子里。

  “最近乡村干部来了好几次,问我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解决,考虑得比我还要周到。”从田里赶回来的王兵见到记者虽有些腼腆,但提到党员干部对他的关心,却说得一清二楚。

  王兵告诉记者,要不了多久他就要搬到自己的房子里住了,不用再借住兄长家了。原来,王兵一直与父母亲、兄长住在一个院子里,想单独居住没有条件,这也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今年4月份,王兵打听到他的一位堂兄长期在外打工,住到城里了,有意转让老家的住房。王兵觉得这是一个机会,第一时间与堂兄联系,但开价15万元的转让费让王兵退却了。村书记马俊平走访时,王兵如实讲了自己的难处,马俊平知道王兵的心思,一心想促成这件事,便主动找到王兵堂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对方答应让出2万元。

  10多万元,对于一个贫困户而言不是一个小数目。王兵说,这些年精准扶贫政策让他攒了一点钱,亲戚朋友再凑凑就行了。

  王兵家的牛棚里养了13头牛,头头膘肥体壮。“这也是村干部的功劳。”王兵告诉记者,是村干部最早上门告诉他,养殖基础母牛和种植青贮玉米新的补贴政策,激发了他养牛的积极性。由于他家没有青贮池,村里在他家附近协调了一块300平方米的地方,用于建设青贮池,保证肉牛四季有饲料。

  除养牛外,村里还为王兵安排了一份护林员的工作,年收入1万多元,闲时打临工每年能挣1.5万元。他的妻子在家边照顾孩子,边种地养牛,日子渐渐好起来。

  如今,王兵的儿子已经上幼儿园。他们家开始过上了 “有房、有粮、家中还有读书郎”的生活。

 

  下堡村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加工艾饼。

  “苦日子总算熬到头了”

  来到下堡村广场,记者首先看到的是“下堡村扶贫车间”。这是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对口援建的一个项目,投入150万元,主要生产艾草饼。2018年建成后首先对村民开展技能培训,目前在这里上班的30多个工人,全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走进车间,记者与一位名叫马统梅的贫困户聊了起来。她是车间的管理员,每个月收入2000元,比其他工人多200元。她告诉记者,家中5口人,爱人在外乡打工,每月收入3000多,大女儿读高中,儿子上小学,小女儿4岁。

  言语中,她对基层干部的关心充满了感激,“是党的扶贫政策让我们苦日子熬到头了。” 马统梅家有个特别的困难,就是儿子患有血友病,需要持续治疗,属大病救助范围。驻村第一书记王海霞是她家的帮扶责任人,了解情况后,按照相关程序,经村两委研究,及时将她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低保指标。“别看王书记年纪轻轻,挺体贴我们的,每隔两三天就带些日用品到家里看望,帮助联系大病救助资金兑付,村里每学期还给大女儿补助1000多元生活费。”

  自从到扶贫车间上班后,马统梅家的日子就不像以前那样紧巴巴了。她自己在家门口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还能在家养牛。马统梅说,今年家里种了15亩青贮玉米,养了4头牛,还准备再贷10万元,扩大养牛规模。“好日子要靠自己创造,不能等着别人送小康。”说这话时,马统梅脸上露出微笑,眼神里透出自信。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