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闪光品牌”
2020-01-17 09:3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海明 林华维 周 妍 李 慧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魏新良(左)和村民贴福字。

 

 

  2019年12月21-25日,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在杭州举办“中央和国家机关等单位选派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参训学员486名;紧接着, 25-29日,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办、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在长沙举办“深度贫困县第一书记示范培训班”,参训学员334名。两地各为期4天的培训,既有专题辅导、现场教学,也有经验分享和事迹报告,“精准滴灌”式的培训,在为学员集体赋能的同时,也为各地提供了示范样板。参加培训的第一书记普遍表示,在攻城拔寨的紧要关头举办这场高规格培训,既是一次集中学习,更是一次“战时”动员,进一步激发了初心使命和热情干劲,增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和决心,回到工作岗位后撸起袖子加油干!

  培训班期间,记者与来自全国各地的第一书记们面对面交流,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那些生动故事,见证了他们脱贫攻坚的“基层表情”,也铸就了他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闪光品牌”。

  “决胜脱贫看今朝”。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指出,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基层一线扶贫大军中,“第一书记”无疑是一块闪光的“金色招牌”。自2015年以来,全国累计选派第一书记45.9万人,目前在岗23万人。他们在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等方面多点发力,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被群众誉为“党派来的好干部”“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李贺伟(中)在编织袋生产车间。

  

  党建引领,下好 “先手棋”

  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

  村庄的贫困往往与组织的软弱涣散相伴相生,建强基层组织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长集镇七里棚村第一书记罗炜,2014年10月从省国贸集团来到村里后,发现全村101名党员组织生活长期停摆,村“两委”不融洽,在群众中没有号召力。

  罗炜将筑牢堡垒、带好队伍作为扶贫工作的“先手棋”,积极发展年轻党员,努力培养后备力量。在镇党委的支持下,年轻有为的党员及时充实到村班子中来,软弱涣散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三会一课”正常了,村“两委”劲往一处使了,歪风邪气有人敢管了,干部的话群众也听了。“没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是无法改变一个村的。”罗炜表示,现在的七里棚村已成功脱贫摘帽。

  2018年4月28日,鲁绪连来到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北童庄村任第一书记时,村里竟然没有党支部书记,之前的3任村党支部书记,一个干了1个月,一个干了2个月,最长的也只干了6个月。缺乏领头雁,北童庄村就像一只停摆的老钟。

  鲁绪连与党员、村民交谈,从群众的口碑中物色村里的当家人。不久,童永国被任命为村党支部书记,并及时进行了集体法人变更,“冷冻”近一年的集体账户开始正常运转。随后鲁绪连又选拔了一名文化水平较高、会电脑操作的村民担任村会计,村“两委”班子健全了,北童庄村从此有了“定盘星”。

  “桥头堡”强不强,关键看“带头人”。鲁绪连选择从最难啃的硬骨头啃起,北童庄村集体土地中,有153.5亩合同到期,多年没有收到承包费,村民要求重新发包的愿望很强烈。鲁绪连先后召开5次村民代表会议,区别“好地”“孬地”,重新制定发包方案,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撑起了一片晴空。

  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中三家镇岳台子村,党员队伍严重老化。2018年4月,第一书记王学凯到任时,第一次党员会议台下竟一片“白发”。王学凯着力发展年轻党员,2019年村里转正一名党员、发展一名预备党员,年龄都在35周岁以下。现在的岳台子村,班子成员和党员事事带头干,全村心齐气顺,凝心聚力发展合作社,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村集体收入达80余万元。

 

潘聪年终慰问全体村民。

刘世伟(左一)把控代用茶生产流程。

  发展产业,打新牌出好牌

  跳出固有思维定势,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是第一书记们谋划脱贫的路径选择。

  入冬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泉脑子村的生产车间里依然一片忙碌。“村民们在这里做工业编织袋,一天能挣百把块。”来自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的第一书记李贺伟说,这个项目是他认真调研后才上的,脱贫要靠产业,但上项目不能靠拍脑袋,种多了、养多了卖不出去的教训不在少数。

  李贺伟通过调研得知,商都县每年工业编织袋需求量大约在200万只左右,由于本地供应不足,客商时常从外地进货。考虑到市场潜力大,技术门槛低,李贺伟拍板上马编织袋项目,为降低风险,他还联系到一家编织袋企业,由对方提供原料、负责成品收购。项目投产后,村民们不仅腰包鼓了,还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一举两得。泉脑子村的成功实践,在当地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目前,编织袋项目在6个村子落地。

  从17岁进藏当兵算起,杨博文已在高海拔地区待了近10年,两颊已显出淡淡的高原红。2018年12月,25岁的杨博文从日喀则市岗巴县交通局副局长的位置上,来到海拔4500米的龙中乡国措村担任第一书记,“当第一书记就要带领村民谋发展。”头脑灵光的杨博文看到村里有一块天然湿地,动起了“发鸭财”的念头。

  杨博文向记者介绍了选择养鸭的理由:一是父亲在河南老家是养鸭专业户,对技术有所了解;二是鸭子100天就能出栏,见效快收益高。

  说服牧民由传统养殖向新型养殖转变并不容易,有的牧民甚至都没见过鸭子。为了取得藏民信任, 2019年8月初,杨博文和村支书魏伟两人自掏腰包1.5万元,建鸭棚、买鸭苗、购饲料,并不断通过视频向远在老家的父亲请教技术难题。很快,首批200只鸭子获利8000元。眼见养鸭子赚钱,村民们放心了,他发起成立了鸭产业合作社。

  看到村民一家一户养羊,各自为战,收益不稳,杨博文又说服村民将放牧改为圈养。同时,成立了羊产业合作社,村民以羊入股,去年底第一次分红,30户村民户均分红3.69万元。杨博文高兴地说,2019年村人均收入1.45万元,比2018年的5500元增长163%,有效降低了返贫风险。“脱贫只是第一步,还要带领村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杨博文说。

  吉林省靖宇县靖宇镇靖安村虽然2018年已摘帽出列,但来自央企的第一书记刘世伟2019年5月到岗后,依然觉得肩上担子不轻。他仔细分析了村集体收入结构,发现主要来自于土地流转、房屋出租等,“造血能力”显得不足。

  “要让更多村民链接到产业链上。”2019年10月,刘世伟以“党支部+企业+村集体+村民”的模式发展了蒲公英、菊苣代用茶产业,农户和村集体按统一标准种植管理,由企业负责深加工、营销。“茶叶当年就能完成采收,还能进行轮作,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收益。”刘世伟介绍,预计每亩可增收1500元,今后将随着销售情况调整种植结构,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

  时鹏,这位来自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干部,任湖南省桑植县仓关峪村第一书记的一大贡献,是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促成了“桑植白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成功注册。

  2017年,时鹏从北京来到桑植,看到村里产业空白,在原单位帮助下,他引入龙头企业,采用“党支部+合作社+龙头公司+村集体+贫困户”的方式,打造了“仓关峪村循环经济产业园”,发展蜜柚、莓茶、桑植白茶等产业,土地流转收入、基地务工收入再加上分红,村民的腰包一年比一年鼓。

  “‘桑植白茶’这个商标,不仅推动了茶产业发展,开拓茶旅游市场,还将形成县域核心竞争力,走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时鹏说。

张金利(右一)入户走访。

湖南十八洞村村貌。

  民生实事,小事不避难事不惧

  靠一场人居环境整治,原先的村子被彻底刷新了“颜值”。元旦前夕,200个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给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果耶镇勒阿村带来了新年气象。这些灯笼是该村第一书记张金利和扶贫工作队员们买来送给村民的。

  勒阿村是个藏族村,海拔2200米,全村94户村民,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2018年8月,张金利在村里住了下来。

  “既然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就要为老百姓做点事。”张金利入户走访发现,由于天气寒冷,每家每户都在屋里挖坑烧柴取暖,墙面被熏烤得黑乎乎的。为了让村民家里亮堂起来,张金利结合环境综合整治,推行室内亮化工程,每户补助2500元。目前,全村90%的房屋室内都刷白了,有效改善了室内卫生状况。

  为保持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张金利设立了10面户内卫生流动红旗,每月评选一次,优胜者奖励被套、床单、洗衣粉、应急灯等日用品。一年多下来,张金利自己贴了1万多元。小小的激励机制,不仅点燃了村民的参与热情,更促进了乡风文明。

  每到冬天,自来水往往被冻住,村民要到两三公里外去背山泉水。作为水利部门派出的第一书记,张金利积极争取资金,为每家每户打了一口井,通过软管将井水接入室内,这样村民冬天在家里也可拧开水龙头了。

  来自民建中央机关的第一书记罗锋,自2018年8月来到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黄旗镇乐国窝铺村后,一直是村里最晚熄灯的人。因为创建了民建爱心超市,他被村民们称为“罗市长”。

  在罗锋的发动下,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捐赠了3000余件家用电器、厨具、图书、文具等,价值约20万元。超市2018年9月22日开张,所有物品用爱心券兑换。村民参加集体活动、做好人好事、提好的意见建议、获得各种荣誉,均可获得一定数量的爱心券。目前,村民累计兑换物品232件,价值1万余元。

  乐国窝铺村兴办“爱心超市”的消息不胫而走,许多村纷纷效仿,目前全县已开办307家 “爱心超市”,为引导乡风文明、助推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

  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第一书记们在基层一线,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创造条件,注重解难题、办实事。有的把“改厕”作为民生实事;有的抓“门前三包”,养成村民保洁意识;有的将村自来水管道延伸“最后一公里”;有的提倡“垃圾分类”,改善村容村貌……一点一滴的努力,不断改变着乡亲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风尚。

  乡村治理, 因地制宜求突破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第一书记们在推进乡村治理中注重党建引领,寻求重点突破。

  放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舒适的办公环境,魏新良主动请缨来到喀什地区岳普湖县也克先拜巴扎镇喀尕萨奇提村任第一书记。初到村里,他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道路两侧的栅栏歪歪斜斜,棚圈与住房紧贴,村民席地而睡,常有苍蝇跳蚤光顾。

  面对如此情形,魏新良提出了建设文明庭院“186”创星工程。“1”是扶志工程,每周升国旗仪式上对贫困户宣讲,帮助树立廉耻心和脱贫决心;“8”是庭院整治工程,包括厨房整洁、住房安全、地面硬化、通电通水通电视等;“6”是庭院经济工程,即一片菜地、一座拱棚、一架葡萄、一片果园、一圈家禽等,帮助村民勤劳致富。

  为了让好的想法落地,魏新良想出了“文明庭院流动红旗”和“红黑榜”的方式来推动,激活了群众的参与热情。现在的喀尕萨奇提村庭院干净整齐、小拱棚蔬菜长势喜人,昔日的“脏乱差”变身“花果山”。

  “红白喜事要节俭,不要攀比大操办”“矛盾纠纷要协商,不要一时图逞强”……如今,这样的文明理念已慢慢渗入广西凌云县泗城镇上蒙村村民的心里。不久前,村里一位小伙子领了结婚证就和妻子一起踏上了浪漫的蜜月之旅。“发个朋友圈告知亲朋好友,省下时间、精力和财力,来个蜜月旅行。”结婚不办酒席,是上蒙村推行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倡导乡风文明的真实写照。

  来自广西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的杨洋,2018年3月到上蒙村担任第一书记后,无意中听到村民一句嘀咕“一年打工赚的钱还不够送礼”,就琢磨着制定一个村规民约,规定红白喜事什么可以办,什么不可以办,大家互相监督,共同遵守。

  民风的改善带来了连锁反应。原先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现在村民自我发展的意识强了。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王天思由衷地感叹:“现在寻找信息、致富的人多了,无事生非、吵架斗嘴的人少了,邻里和睦互助的氛围浓了。”

  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东坡水口村第一书记王晓萍,特别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在提升村级治理水平中的作用。王晓萍有意识地将一些有想法的年轻女同志发展成党员,将热心村级公益事业的老年人吸纳为会员,分别负责妇委会、老年协会等工作,协助村党总支开展人居环境整治、乡风文明治理等方面的评比工作。随着群众文明意识的提高,追求文明生活方式成为内在需求。

  四川省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乡福来村,村名虽好听,过去却名不副实。2015年还戴着“省定贫困村”的帽子。

  改变发生在2017年5月,到村的90后第一书记潘聪将公开透明作为拉近干群距离的有力一招。广场上,“阳光问廉、百姓问事”坝坝会挤满了人,村民就退耕还林补助、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等一一发问,村干部则一一回答,误解消了,怨气散了,干群同心了。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合力攻坚,贫困正离我们远去,全面小康正向我们每一个人走来。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