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贫困群众端上“新饭碗”
2020-10-23 08:5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通讯员 谷悦华 本报记者 华贤东 周静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在新疆和田一家服装公司,技术员麦提托合提·艾克木(右三)查看产品质量。 新华社记者 丁 磊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持之以恒抓好脱贫攻坚和促进就业两件大事,着重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和发展活力,确保脱贫后能发展、可持续。

  记者日前在新疆采访时感受到,新疆各地“访惠聚”工作队、第一书记和村党组织大抓就业,让贫困群众过上了家家有门路、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的生活。从2014年到2019年,全疆累计脱贫292.32万人、退出3107个贫困村、摘帽22个贫困县,贫困发生率由19.4%降至1.24%。天山南北,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正以“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姿态,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伽师县新粤馕城公司以“馕小帅”品牌整合全县乡村烤馕作坊。

  圆梦“就近就业”

  10月5日,莎车县乌达力克镇阔什阿瓦提村的莎车乐口食品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有的在剥核桃,有的在做蛋糕。该公司是一家扶贫企业,25名工人都是阔什阿瓦提村村民,其中16人是贫困户,平均工资1800元,最高的6000元。“国庆节我们不休息,有活干比什么都开心。”正在打扫卫生的村民努尔古丽·依提说,她老公也在对面的燃料公司上班,每个月收入和她差不多,一个月2000多元。驻村第一书记吴国权介绍,这几天有的工人抢农时捡棉花去了,但企业的岗位依然给他们留着。

  “在家门口就业能挣钱,还能照顾家庭。”努尔古丽说,她家全年收入超过5万元,稳定脱贫没有问题。记者了解到,在莎车县,驻村工作队已经引进中小微企业349个,帮助1.7万名像努尔古丽这样的村民就业。

  南疆地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面对艰巨繁重的脱贫攻坚任务,20多名自治区领导挂帅督导10个未摘帽县,一批优秀干部主动奔赴一线,不脱贫、不脱钩。

  “我每天做500个馕送到县城连锁店,赶上吃早饭的时间点。”24岁的沙依木·沙吾提熟练地将一个面团贴进馕炉。沙依木曾经是伽师县江巴孜乡恰咖村的贫困户,去年他在驻村工作队及包村干部的帮助下,开了一家“木太力甫馕店”,每月有4000多元的稳定收入。收入增长了,心气也高了,他今年买了2台电视机,还打算将媳妇娶回家。

  以前的沙依木可不是这样的,除了在播种和收割季到田里忙几天外,基本上过着整天无所事事的生活。现在,他每天起床时间要比邻居早四五个小时,可一点不觉得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村第一书记陈秀峰介绍说,今年村里有劳动能力的71名贫困群众全都上了岗,人均增收7184元。

  沙依木的“小作坊”,是伽师县新粤馕城公司的第211家加盟店。伽师县深挖馕文化,用“馕小帅”品牌整合全县乡村烤馕作坊,还在城郊建起了现代化的馕文化产业园,吸引附近1200名群众进园烤馕,其中贫困户696人,日均销售30万个馕。

  想方设法促进贫困群众就近就业,是全疆1万多个“访惠聚”工作队、南疆1289名深度贫困村第一书记的共识。2014年以来,“访惠聚”工作队共帮助引进或培育中小微企业1.5万个左右,农民专业合作社6.4万个,打造了县有龙头企业、乡有规模企业、村有扶贫车间、户有小作坊的扶贫产业链,帮助贫困户圆了就近就业梦。

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依也勒干村村民在戈壁滩上种植果树。

  演绎“土里掘金”

  “产业是就业的基础,发展产业就是为了实现就业。”自治区纪委常委、自治区纪委监委驻阿克陶县“访惠聚”总领队、驻依也勒干村第一书记阿迪力·艾力,每天早晚两次走进村口的果林,查看果树长势。哪些树长得好,他如数家珍。

  依也勒干村,位于帕米尔高原东部,人均耕地1.04亩,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66.32%。2017年工作队驻村后,解决了长达几十年的地界纠纷,将4000亩撂荒地中的3000亩承包给68户贫困户,发展林果种植。

  戈壁上种树,必须解决土和水的问题。村党组织动员村民立下愚公移山志,采取筛沙换土的“笨”办法,13万个果树基坑,筛去沙石再回填泥土,共置换了60万立方米土壤。他们还专门挖了一条水渠,从盖孜河引来冰川水,配套建设了储水池和滴灌系统。经过3年苦干,戈壁变为绿洲,巴仁杏、桃子等果树成活率达93%,村里不少老人见此情景喜极而泣。贫困户阿衣姆萨·吐尔迪承包了30亩地种桃杏,套种小麦和西瓜,今年收益有望超3万元。目前,村里116名贫困群众成为护林员,成为果园技术服务、日常管护的骨干,每人每年实现增收1万多元。其余的1000亩撂荒地,工作队引进了肉牛养殖场、屠宰场、面粉厂、木材加工厂等15家企业,累计为村集体增收150万元,还带动200多人就业。

  “你领干会干带头干,村民才会从跟着干变成主动干。”阿迪力说,戈壁变绿洲就是一个活教材,现在村党组织的“人气”越来越旺了,3年来共有183位村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像依也勒干村党组织一样,谋划富民产业成为各地基层党组织的执着追求。伽师县和夏阿瓦提镇巴什英买里村,新梅种植面积由原来的500亩增加到1300亩,每亩收益至少5000元,全村贫困户今年全部实现脱贫。伽师县英买里乡拉依力克村种了2400亩新梅,村党组织为此专门修建2座1100平方米的保鲜库,确保好果卖上好价钱。

  除种植业、养殖业之外,旅游业正成为带动就业的明星产业。2019年新疆共接待游客2亿人次,今年新增旅游民宿1795家、床位2.85万张,一批贫困户端上了旅游饭碗。在古丝绸之路重镇阿克陶县布伦口乡,348名贫困户依靠向游客提供登山驼队、骏马骑行、民族餐饮等服务实现了增收。乡党委书记李文娟说,今年虽然有疫情,但全乡仍然接待了游客15万人次。

  发力“转移就业”

  不久前,图木舒克市草湖镇一家纺织厂打算招2800人,与该镇毗邻的疏附县布拉克苏乡英艾日克村却没有人报名应聘,喀什地区税务局驻村“访惠聚”工作队与村党组织就分批组织村民到工厂参观,良好的环境,不错的薪水,让村民坐不住了,纷纷要求进厂上班。贫困户艾合麦提·阿布都克热木感慨地说:“我以前怕苦怕累,靠着低保过日子,来到纺织厂上班后,心里踏实多了。”他还动员哥哥嫂子也来工厂上班。

  这是促进村民转移就业的一个生动案例。2016年以来,全疆“访惠聚”工作队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37.45万场,受训人员3799.63万人次。“培训改变了以往给钱给物的简单做法,引导贫困户依靠双手改变生活。”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周云华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新增就业人数近200万。

  转移就业,“转”出了美好新生活。23岁的布再乃普·阿卜来海提是墨玉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6口人,父亲和大妹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生活重担全压在母亲身上。今年春天,她经过培训外出务工,在福海县一家景区工作,每月有了固定收入。“树的珍贵在于果实,人的珍贵在于贡献,我找到了工作,也找到了生活的价值。”布再乃普说。

  为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伊犁州党委组织部驻新源县那拉提镇阿尔善村工作队先后组织305名农牧民到江西南昌就业,成为蓝领产业工人。村民叶尔波力·沙合木开勒德拿到第一月工资后激动地说:“我是和妻子一起来的,除去日常花销,每个月还能攒4000多元,打算以后回去开个牧家乐!”

  “你可别再跳槽啦。”日前,喀什地委组织部驻英吉沙县芒辛镇恰克日库依村第一书记岳万治笑着叮嘱村民萨热古丽,萨热古丽调皮地伸了伸舌头。该村大力开发土陶旅游,去年人均收入8842元中,旅游收入占到60%。村里岗位虽然多,但对大学毕业的萨热古丽来说,总想追求自己最适合的岗位。她先是报考了英吉沙县村干部,被录取到恰克日库依村工作,转而又去了一家企业做新媒体,现在刚刚入职县里的消防部门,每月工资4500元。

  到去年底,新疆还有10个贫困县未摘帽,分别位于南疆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了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自治区在北疆及东疆安排了5万个就业岗位,全力帮助南疆贫困户通过转移就业实现脱贫。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