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安市下岐村书记郑月娥:闽东船民上岸第一村的“领路人”
2020-10-23 10:1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雷祖平 颜彤彤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年41岁的福建省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荣获“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下岐村,是闽东沿海船民上岸第一村,这些年,在郑月娥的带领下,下岐村“连家船民”搬上来、住下来、富起来了。面对荣誉,郑月娥说,“这既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是激励与责任。‘连家船民’富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郑月娥(中)组织党员干部学习

  村民“搬上来”的铺路人

  历史上的下岐村“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渔民以海为家,四处漂泊。“80后”连家船民江成坤对小时候穷困的生活记忆犹新:“父亲出海,要上学的三兄弟在岸上没地方住只能住寮棚,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的。只有父亲出海回来才能回船上住几天。”1997年,福建省开始实施船民安居工程,前期解决511户2310人,1999年,江成坤一家终于上岸定居,彻底告别居无定所的日子。

  2012年,郑月娥当选村支部书记。为了彻底解决船民上岸定居和生产问题,郑月娥着手建设下岐村船民安居工程。下岐村在湾坞渔民塘划出土地12亩,争取到670多万补助资金,建成了4栋120套新居,解决了最后一批120户642人上岸定居问题,“连家船民”全部搬上岸。

  上岸定居,给“连家船民”带来全新生活。江成坤初中毕业后到别人鱼塘养鱼,而后贷款3万元盘下海鲜摊位开始创业,生意有了起色。一次村党支部组织的养殖技能培训让江成坤有了二次创业的激情,凭借自己创业的积蓄和村支书担保的70万元贷款,他与朋友一道投资200多万元从事养殖,如今每年收益20多万元。

  村民“住下来”的服务员

  解决一件事,温暖一家人,带动一片人。郑月娥说,自己既是连家船民的女儿,也是党员的带头人,村民的小事就是她要解决的大事。因渔民长年生活在海上,上岸定居后,生产生活都不适应,困难时有发生,还有一些渔民甚至返回渔船居住。

  “要让渔民习惯上岸后的生活,关键要让他们有稳定的产业。”为此,郑月娥想尽了办法。贫困户江佺顺,家庭成员5人,因缺乏资金无法发展生产,郑月娥自掏腰包垫资1万元,作为江佺顺购置养殖龙须菜的启动资金,并邀请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后来,郑月娥先后两次联系信用社贷款5万元用于扩大生产。2016年,江佺顺的龙须菜收益达8万多元。王玉寿因小女儿患肾小球肾炎长期服药,家里用于谋生的渔船破损严重,无法正常出海从事捕捞作业。郑月娥以个人名义为其担保贷款5万元,让王玉寿修缮破旧的渔船,添置渔具,当年王玉寿增收6万多元。

  为了让群众更好地适应岸上的生活,郑月娥带领村两委干部和全体党员,建立党员驿站,搭建网格化服务平台,针对安置点较为分散的特点,积极推行“党员代办制”,形成了“网点收集、党员代办、限时办结”的联系服务群众模式。“我们集合了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京东和人社系统村级便民服务项目,为群众提供集行政代办、村淘服务,村民不出村就可上网缴费、购物和销售产品。”村党支部副书记陈凌说。

  对于下岐村渔民来讲,郑月娥既是女儿也是姐妹。谁家里有人生大病,谁家孩子读不起书,她都第一时间组织支部党员到家中嘘寒问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村民“富起来”的指导员

  下岐村村民江成财进行了几轮创业,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上岸初期,在村里帮助下,他瞄准海蛏养殖,带领30多名村民承包了100多亩滩涂,每亩年产值可达2万多元。之后,他又带领20多名村民转行从事建筑业,这些村民人均年收入10多万元。

  郑月娥立足渔村资源优势,通过改造湾坞农场450亩养殖塘,以承包出租方式,提高村集体收入。同时她还引导村民发展池塘养殖黄瓜鱼、春水鱼、海蛏1000多亩,主动对接工商、税务部门,以优惠政策,帮助60多户村民发展商贸、零售等第三产业。截至2019年底,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997年不足1000元,增加到现在的22814元。在她的带领下,下岐村不仅上了岸,还拓展了产业路子,一步步走向幸福生活。

  “当村支部书记一定要带领群众致富,不能落下一户。”这些年,下岐村从海上走向陆上,从贫穷走向富裕,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的一个乡村缩影。如今的下岐村,处处迸发着活力,村民们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向着幸福再出发。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