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小岗人“看”小岗村
2021-03-26 09:2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书明 李慧 华贤东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土地由分到合不是走回头路

  对话人:严金昌,78岁,“大包干”带头人之一。

  3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小岗村主干道上的“金昌食府”,见到78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他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精神矍铄,仍然在自家经营的饭店里忙前忙后。聊起当初土地流转时的情形,老人印象深刻。

  大包干时,严金昌家分到的35亩地,分别于2010年和2015年流转给外地人经营。“当时心情确实有点复杂,因为这些地是我们冒着坐牢危险才分到手的,突然失去了,心里不踏实,担心回不来。”后来,土地确权了,老人也放心了。

  严金昌说,大包干之后,由于单纯种粮食,加之那时粮食价格低,农民负担重,种田挣不了什么钱,年轻人不得已纷纷出去打工。当时有一句流传的话是,小岗人一年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后来,通过将土地流转给能人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农民不仅拿到了租金,务工还能拿工资,大家看到了希望,目前全村70%的地已经流转。

  “现在我们全家都不种地了。”严金昌与儿子严德双经营的农家乐,是村里最早的10家之一。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兴起,“金昌食府”由一开始的4张桌子,发展到现在最高时能同时容纳300多人吃饭,还聘请了厨师、帮工和服务员,每年纯收入有10多万,全家人都吃上了旅游饭。“除了‘金昌食府’外,另外三个儿子在村里分别开了餐馆、澡堂、超市,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土地从42年前的‘分’,到今天的‘合’,不是走回头路,而是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小岗人探索的一条幸福路。”严金昌说。

  “包二代”成了返乡“创客”

  对话人:殷玉荣,42岁,致富带头人。

  42岁的殷玉荣,是小岗村的“包二代”,“包一代”那种敢闯敢试的精神,在她身上得到传承。虽然是位女性,看上去就是一位能吃苦的人。

  她以前在宁波跑运输,因看好村里发展前景,2012年与丈夫合计回村创业。土生土长的殷玉荣说,“父辈们的改革往事令我们自豪,我们没有理由不拼。而且,在外打工缺乏归宿感,回乡创业不管规模大小,也是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刚到村那阵子,她建起了养猪场。“下崽的时候我就将床搬到猪圈里,由于技术不太过硬,曾连续3年亏损,但始终没有放弃。”殷玉荣回忆道,后来通过苦学技术,猪场2015年开始盈利,养殖规模也不断扩大,现在年销售苗猪1200多头,年收入70多万元。在自己尝到创业甜头的同时,她不忘带动乡亲们养猪,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消化剩余劳动力,殷玉荣发起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2019年,43户村民以838亩土地入股,种起了薄壳山核桃,尝试水田稻虾共养,探索绿色种植、生态养殖、循环农业之路,去年入股股民最高收入达2.4万元。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

  对话人:严淑淑,23岁,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孙女。

  “大家好,我是讲解员严淑淑,欢迎大家来到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严淑淑举手投足间透着“专业范”。

  生于1997年的严淑淑,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俊昌的孙女。从安徽科技学院毕业后,她也曾萌生去大城市闯一闯的想法,但最终还是选择回乡,成了大包干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我是听着爷爷讲述当年故事长大的,有义务、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小岗精神,看到小岗变化。”说起现在的职业,严淑淑感到自信与自豪。

  严淑淑介绍,依托小岗村的品牌,旅游已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之一,“五一”“十一”假期,她每天接待游客上千人。村里不仅有“当年农家”农趣体验园、小岗村特色民宿等网红打卡点,还策划了葡萄采摘节、岗上花开万人游等主题活动,2020年小岗村旅游人数达到115万,旅游收入2.6亿。

  严淑淑小的时候,家里就几间平房,现在住进了二层小楼,父母不仅打理一家现代农业采摘园,还经营了一家农家乐,自己的收入每年也都在上涨,日子越过越红火。“现在的生活是当年祖辈、父辈们想都不敢想的。”严淑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选择了回乡。我们要传好‘接力棒’,扎根这片土地,把小岗村建设得更美更好。”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