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壮乡,总能看到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后的笑脸。
“从以前的1000棒扩大到现在的2500棒,一年的利润有2万多元。” 晒出种植凤尾菇的账单,贺州市钟山县燕塘镇合群村村民张壮图喜笑颜开。贺州市投入产业奖补资金2亿元,促进食用菌、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去年全市特色产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率达84.8%。
“家有几亩桑,脱贫奔小康。”在隆林各族自治县者浪乡么窝村,自治区政协办公厅派驻么窝村的第一书记申卫华引导村民种桑养蚕。“我们新建桑园250多亩,覆盖了尚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7户108人,送技术上门,并争取帮扶资金建设了3座标准大蚕房,供贫困户免费使用。”
“去年收入2万多元,今年有望突破3万元。”么窝村贫困户熊克林以前外出务工,如今在家种桑养蚕,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心气也越来越高,“不光要脱贫,还要致富!”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治本之策。广西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因地制宜,狠抓特色产业,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产业扶贫,规划先行。
近年来,广西制定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规划,加快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培育出百色芒果、南宁香蕉、融安金桔、天峨珍珠李、上林山水牛、巴马香猪等一批在国内具有知名度的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截至2018年底,广西106个有扶贫任务的县,“5+2”特色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约113万户,覆盖率达80%以上;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5%。
盛夏时节,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1.2万亩油茶长势喜人,村民们正忙着在地里除草。2018年初,环江划出1.2万亩地创建万亩现代特色林业核心示范园区,覆盖1.8万建档立卡贫困户。目前,环江县的特色扶贫产业已实现“乡乡有示范园、村村有示范点”,贫困户“5+2”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2.1%。
——产业扶贫,能人带路。
博白县江宁镇长江村养羊协会党支部书记刘入源,不仅自己靠养羊致富,还帮助不少乡亲发“羊财”。江宁镇六佳村的贫困户谢玉军就是受益者之一。3年前,谢玉军跟刘入源学习饲养山羊技术,如今已发展种羊100多只。“已有370多户贫困户加入我们的养羊大军,1500多人成功脱贫。”在刘入源带动下,博白县共有17个乡镇29个贫困村600多户农户养殖山羊,每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产业扶贫,产销对接。
猕猴桃、有机大米、刺梨汁……在乐业县,各类名优特产在电商平台上亮相,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如今,广西3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纳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的贫困地区产品价值达30多亿元。
“靖西是中国绣球的重要产地。去年以来,我们扶贫车间通过电商平台销往世界各地的绣球有20万个,总销售额达300万元。”靖西市绣蕴坊扶贫车间总经理刘昌磊介绍,他们收购绣娘的半成品再进行加工包装,带动农村绣娘就业增收。目前,广西已认定就业扶贫车间1950家,吸纳2.17万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
崇左市江州区统筹谋划蔗糖产业转型与产业扶贫,将脱贫攻坚融入甘蔗种植、加工、综合利用的全过程,形成“全产业链”。“甘蔗卖到糖厂,蔗尾留作种子,蔗叶卖给饲料厂。”江州区驮卢镇那模村村民卢明善说,一根甘蔗“两头甜”,上个榨季收入增加了5000元。
“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项目。”八桂大地,全新的扶贫产业格局构建成形,更多的笑容正在贫困群众脸上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