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阳市乡村振兴“优等生”启示录
2021-05-14 09:3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周妍 本报通讯员 边强 王畅 尹恒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尧治河村村书记孙开林(左)与村民在一起劳动。 章敏 供图

  西关村奇石博物馆迎来研学的学生。 屈亚林供图

  乡村发展模式如何选择?湖北省襄阳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一批“优等生”给出了参考答案:有的村没有因为是“网红打开地”而头脑发热,坚持保护生产生态空间;有的村摒弃出租三资赚懒钱模式,选择了见效虽慢但更可持续的路径;还有的村在老乡幸福与富足之间做出权衡,避免有钱不快活。

  ◆谷城县茨河镇石井冲村——

  网络热度终会减退,产业才是最强底牌

  今年大热的电影《你好,李焕英》,让取景地之一的石井冲村一举成名。影片上映期间,石井冲村的参观者日日爆满。

  石井冲村是一家“三线企业”所在地,该企业始建于1969年6月。游客打卡,都是冲着当年的特色厂房、电影取景的职工宿舍、怀旧的商店和后建的航空知识培训馆而去的。游客的到来,对村庄建设水平和治理能力是个检验。

  近年来,石井冲村在环境整治方面下了不小功夫。一进村,映入眼帘的就是红色外墙民居,当初民居改造项目涉及72户。村书记龚兴合说,美丽乡村不仅要把影响游客观感的项目做好,更要把事关村民幸福感的项目做好。比如,河道清淤,拆除铁皮棚,新建污水处理池等。

  石井冲村把发展重点放在了产业方面。龚兴合说,网络热度总有减退的时候,只有发展产业,村子才能健康地进入上升通道。石井冲村没有蹭电影热度一味地大搞旅游开发,而是邀请公司编制建设规划,实施了3个大区块建设:种植区、养殖区以及生态保护区。对石井冲村来说,鱼塘,水田,青山,绿水,农村应该有的,一样都不能少。

  村集体去年发展了115亩的采摘园,种桑葚,种桃子。这地块本由一位私人老板经营,但因管理不善,连土地的租金都付不出,群众很有意见。村两委主动扛起责任,接手地块,才有了现在的采摘园,今年就能产生效益。再加上油茶、中蜂、蛋鸡等项目,实现集体经济收入每两年增长20%不成问题,对此龚兴合很有信心。

  ◆老河口市光化街道西关村——

  出租只是赚懒钱,盘活资源才是高级玩法

  “你来了一次还会想来第二次。”西关村第一书记屈亚林对记者说。屈亚林的这份自信来自哪里?除了美丽乡村该有的基本配置,比如干净整洁的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等,西关村更有着让人着迷的核心产品——汉江奇石文化产业园。

  和其他村一样,西关村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往村集体收入靠的是发包集体房屋等“三资”,挣的是“懒钱”。屈亚林认为,盘活资源,不能止步于山林、水塘等“不动产”,更要琢磨文化和人才这两种更具竞争力的资源。

  西关村在这方面是高级玩家。这一带,自明清年间就有藏石卖石的传统,民间奇石爱好者众多,他们常常赴各地参展交易,乡贤刘晓群就是其中之一。屈亚林、村书记刘国春与刘晓群交谈多次,希望借力刘晓群的资源,打造西关村自己的奇石文化交流交易平台。刘晓群欣然允诺。

  西关村的汉江奇石博物馆、文字石展馆、光化民俗馆三个展馆,皆由刘晓群设计,其中的藏石、展品也多由刘晓群献力。在刘晓群的示范带动下,素有藏石爱好的村民开设了大大小小的展览馆10多家,西关村的奇石文化渐成气候,奇石博览会、奇石论坛、奇石交易也陆续举办,市奇石协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相继入驻,西关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

  随着奇石文化兴起,一些老手艺也借此复活。早年在根雕厂、玉雕厂上过班的老师傅把老行当捡了回来,村民刘运豹就开了一个雕刻馆,订单不断,日子过得很滋润。

  “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做足石头文章,引来了足够流量,村里随后瞄准了更多业态,比如游乐、采摘、餐饮等等,目前在接洽中的公司就有30多家。村民刘春艳说,照这个势头,以后自己开个农家乐生意应该不错。

  西关村,不甘心赚懒钱,更不屑赚懒钱。

  ◆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

  共享资源共同富裕,避免“老板下乡老乡遭殃”

  老板下乡,老乡遭殃。这是一些乡村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而尧治河村走的是共享资源、共同富裕之路。

  尧治河村位于神农架、房县、保康县交界处,平均海拔1600多米,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有名的吃供销粮的穷村。现在,村集体拥有1家总公司和12家子公司,村集体年利润超4000万元。

  上世纪90年代村企改制风盛行时,村书记孙开林拒绝单干当老板。集体有钱之后,拿出5200万元为村民建成两个别墅小区,公平公正分房。后来村集体开发旅游项目,村民们竞相办起农家乐。

  尧治河村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物质生活,更帮助他们实现更高的人生追求。村民章治兰,原本在水电厂上班,而现在她是村旅游公司的负责人,负责实施康养、培训、研学、旅游等新项目,还要面对媒体讲思路,面对学员讲党课,她的职业生涯实现了新跨越。“会不会向往山村外的世界?”面对记者的提问,章治兰说,出不出去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因为全国各地的人都涌过来了,曾经的边缘村成了“打卡地”。“本村户籍人口600多人,但村里大小企业员工却有3000人,他们都在这儿找到了满意的工作。”

  对残障人士这个特殊的群体,尧治河村不搞送钱送物的兜底式、输血式帮扶,而是专门开办公司,为他们提供保洁等力所能及的岗位,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一些村民通过培训,走了出去,自己当起了包工头。村民黄传耀在公司干了两年后,现在自己带了一支10多人的工程队出去接活了。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