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几年前,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还是一个不起眼的村落,现在这个古老村落却不再土里刨食,华丽转身吃起了旅游饭。
土地流转集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政府引导对老旧房屋进行维护修缮;基础设施美化净化亮化……有了致富的门路,越来越多的人回到了家乡发展,传统的手艺被捡起来,传统民俗也得到传承。乡愁在月亮地村再一次生根发芽。
春节回到老家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刚待了没两天,就觉得农村冬闲的日子没啥嚼头。想着种了几十年地的父母年龄渐长,跟他们商量:“咱家地今年包出去吧,别这么辛苦了。”
“种不了多久了,估计也就这一两年,你看下面月亮地村现在地都流转出去了,咱们村现在行政上已经合并到月亮地了,以后肯定也是往这个路子发展。”爸爸说,带你参观参观去。
做梦都想当城里人,现在生活不比城里差
月亮地村离我家不远,走路也就十来分钟,走到一半,搭眼一看,就能看到半个村子了。
“这是你闫五叔家。”到了村头往里走几步,就看到一家门口木牌上刻着“闫老五客栈”几个大字,底下还写上了电话。爸爸径直走了进去,“闫老五,忙啥呢?”
“哎哎,你自己进来,我这忙着做饭呢。”只听到闫五叔的声,没见到他的人。进了门,才看到他正掂着炒勺,为隔壁房间一桌子客人准备饭菜。
闫五叔大名闫向斌,跟爸爸一样,种了半辈子地,原以为这辈子就拴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里直不起腰了,哪里想到现在却过上了不拿锄头、镰刀的日子,“没想到,我老闫也有当老板的命。”
前两年,他随着全村人一道把水田全部流转出去,第一个在村里开起了客栈,“一个月营业额1万块没问题,房子是自己的,鸡啊羊啊都是自己养的,菜大部分是自己这小园子里种的,几乎没啥成本,比种地来钱快多了。”等客人吃完饭出门散步了,闫五叔才有空跟我们说上话。
“以前祖祖辈辈用的都是露天旱厕,又脏又臭,老婆子做梦都想当当城里人。现在好了,你看这水冲式厕所,一摁按钮,干干净净。大门外面巷道上也没有了柴堆、粪堆和污水,院里院外可干净了……”
闫五叔的客栈就开在自己家,已住了几代人的拔廊房保持着老房子原貌和格局,青瓦、黄黏土墙、木栅栏院墙,而房内却是一派现代气息,有WiFi能上网,上厕所能冲水,洗澡有24小时热水供应,标准化厨房也是一应俱全。到了夏天,院子里还会有一畦畦青菜、小葱透着喜人的绿意。
“岁数大了农活干不动了,孩子们都在城里上班,不可能回来继承我这点家业,干脆流转出去。”闫五叔一边帮着婶子给客人布置餐食,一边唠着嗑,“不再风吹日晒种地了,老婆子的脸都白了几度。你问问她现在还想不想去城里了?守着好山好水好空气,我这儿条件可不比城里差!”
出去的人回来了,失传的手艺捡起来了
仔细一问才知道,月亮地村的人已经不再土里刨食,转身吃起了旅游饭。在县委、县政府的引导下,月亮地村两委主导成立旅游发展公司,统一开发布局当地的旅游资源。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早已老旧得不行,政府以奖代补6万元的形式引导鼓励144户村民将住宅进行维护修缮,对村基础设施进行了美化、净化和亮化。
目前,村里3600亩土地全部流转,集中实施休闲观光农业,连走出村子的人听到这好事儿也赶了回来。
胡建刚在城里开了多年餐厅,听说村里要发展旅游,修缮老房子还给补助,把城里的餐厅交代给妻子就赶回了村里。2018年下半年,他的“蓝月亮客栈”正式营业,到年底营业额已经达到13万元:“城里人越来越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这村里可不一样,刚开发呢。我先回来把坑占下。”
因为开客栈,胡建刚还跟乌鲁木齐的游客交上了朋友:“这位大哥来了一次就看上我家小院的环境了,没事总过来,还带着老人孩子。”
从土地上腾出手的村民,开客栈、经营特色餐饮、从事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制作,剩下的村民被吸收到旅游公司和村容村貌环境卫生公益性岗位做工。所有的村民都参与到旅游中来。
有了致富的门路,乡愁开始生根发芽,快失传了的手艺又被捡了起来。
宽阔的村道边,醋坊里飘出丝丝缕缕的酸味儿。闫五叔的老伴儿甘辉芳和同村的3位姐妹在“曲儿香”酿醋老匠人王淑琴的指导下,把快消失的酿醋手艺学了起来。
今年81岁的王淑琴手工酿醋已经50年了,见证了传统酿醋手艺从辉煌到没落再到复兴的过程。说起村里的酿醋历史,老人回忆,从记事起,家里就在酿醋,供应附近的乡亲。工业生产的食醋后来占领了整个市场,她家祖传的手工酿醋就消失了。随着村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现在月亮地村的老醋又热销起来。
农闲时在家的自娱自乐搬上了戏台子
临近傍晚,村里的文化带头人胡玉宏家里热闹了起来,高昂激越的秦腔回荡在村子的每个角落。现在村里戏台子经常有演出,爷爷奶奶、大伯婶子们正在排练。以往,这都是农闲时候的自娱自乐。如今有了旅游做支撑,这样的传统文化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让艺术瑰宝得到传承和发扬。
胡玉宏说,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以来,乡政府引导帮助村里传承重塑传统的民俗、婚庆、节庆文化,以后“高头大马、大红喜轿、舞狮队伍”的传统婚礼、敲大鼓、扭秧歌、踩高跷的年俗活动和孩子们提着传统纸灯笼穿街过巷,跳房子、猜谜语、滚铁圈、转风车的传统童趣文化都将在这里重现。
夜幕降临,我和爸爸踏着薄雪往家走。走到村头的“年轮”雕塑处,有年轻的父亲带着孩子驻足,“听说村里的老戏台又唱起来了,带孩子回来看看、寻寻难以忘却的乡愁。”这位父亲白天在村史馆前,一边参观打谷场、石磨,一边给孩子讲它们的用途,“看到这些老物件,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想起了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村史馆开馆以来,似乎成了人们寄放乡愁的好地方,不时会有人回来看看。馆内收藏着村民自发捐赠的老物件400多件,有生产民俗、节日庆典、衣食住行、游艺民俗等8个类别。
青砖小瓦的石板路、古色古香的拔廊房,高耸斑驳的“年轮”雕塑,新村旧落交相辉映,美丽乡愁正在成为富农的新起点。“多看看,等政策到了咱家,也得这么干!”爸爸坚定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