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学生村官蒲志蓉的成长故事
2014-07-07 15:46:00  来源:每日甘肃  作者:刘峰 张建强 陈吉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扎根基层热土 书写无悔青春

  曾经,她是品学兼优的天之骄子;如今,她是服务农村的有志青年。她,就是活跃在柳湖乡麻黄村老百姓中间的大学生村官蒲志蓉。

  扎根基层的四年间,蒲志蓉用知识和坚韧改变着她所服务的村庄,她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新农村建设真的需要大学生,大学生在建设新农村中真的大有作为”。

  2010年9月,23岁的蒲志蓉从一名刚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大学生,通过省委组织部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考试任崆峒区柳湖乡赵堡村党总支副书记。2013年12月在村“两委”换届选举时选任柳湖乡麻黄村党支部书记。通过几年的基层磨砺,如今,27岁的蒲志蓉已逐步蜕去一身稚气,逐渐培育出了浓郁的为民情怀,锤炼出了过硬的基层工作能力。四年来,蒲志蓉在到村任职的实践中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肯定和欢迎,得到了上级的关注和认可。

  转换角色走进基层当村官

  “新农村建设是今年全村的头等大事,目前多数已经开工,还有两户报了名到现在还没动工,开完会去看看什么原因,是不是遇到了啥问题。”村委会办公室里,蒲志蓉正在召集村班子成员开会,商量本周工作。

  记者见到她时,一件黑色外衣、一双平底皮鞋,清爽的马尾辫梳在脑后。乍一看,眼前这位27岁的村官与其他同龄女孩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在记者与蒲志蓉交谈中,她一口一个“我们村”,完全融入了新角色。

  回忆起四年前,蒲志蓉身上还留着书本扉页的馨香,心头还留着绚丽的梦想,从知识的殿堂来到基层,开始了人生另外的课堂。在这里,蒲志蓉用别样的方式,划出自己人生旅途中闪亮的轨迹。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这对于身上还带着浓浓书生味的蒲志蓉而言,面临的考验除了条件艰辛外,更大的考验还是适应基层的工作环境。刚到赵堡村当副支书,她发现自己“大事干不了,小事用不着”。面对尴尬局面,她下定决心,抛弃浮而不深、等靠的依赖心理,扑下身子,走街串户,与村民真心交流,说农家事,拉农家话,在入户与群众的交往中,她渐渐感受到了农民的淳朴、善良、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思想上的保守、信息上的闭塞,当看到部分家庭生活还不富裕时,蒲志蓉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老百姓做一些切切实实的事情。

  “一个女孩子,还是大学生,晒的跟炭头似的,就冲这个,咱服!”年近花甲的赵支书提起蒲志蓉就竖大拇指。

  从最初的“黄毛丫头能干个啥”的默然到“我们的小书记还真行”的赞许,她用实际行动告诉群众,自己不是“花瓶”,更不是来“镀金”,而是真心来当农民,真心把“村官”当事业,把农村当舞台。

  夏季的赵堡,处处皆风景,这风景与鱼塘有关,与蔬菜大棚和苹果园子有关,也与赵堡村优越的“区位优势”有关,更与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蒲志蓉有关。柳湖乡赵堡村是蒲志蓉担任大学生村官初来乍到的村子,经过调查研究,利用赵堡优越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果园种植有着的天都厚的优势,在她与村支书的协调配合下,全村的设施农业和果园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群众需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在赵堡新农村,村民们最津津乐道的并非是村上为他们统一修建的二层小康屋,而是日益改善的农村基础条件。在蒲志蓉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赵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创优。全村先后配套机井11眼,配套衬砌渠道4500米,保证了粮食和经济作物及时灌溉;硬化油面道路2条4公里,砂石铺垫村庄道路6条3公里,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出行;完成“一池三改”沼气池170座,引导农户大力利用洁净能源。

  矢志不渝足迹坚实而稳定

  “我们麻黄村地理条件差,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这两年靠着党的好政策,每年都有新变化。去年改造了农电,硬化了村道,今年又要修小康屋,把我们从住了几十年的山沟沟里搬出来,这些全靠组织给我们选了一个好当家人。”提起大学生女村官,崆峒区柳湖乡麻黄村村民任海龙满意地说。

  时间定格在2013年12月,蒲志蓉被村民推选并正式任命为麻黄村党支部书记。在麻黄村摸爬滚打了半年多时间,蒲志蓉透露着一身干练,也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群众的认可。同时,她还练就了一身“能走、会说、耐磨”的本领。

  初到麻黄村,蒲志蓉准备得最多的就是手电筒和平底鞋,这两样是走村串户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了想知道群众在想什么,需要她做什么,蒲志蓉第一个工作周,徒步走遍了麻黄村的沟沟茆茆,她深入老百姓家里问寒问暖,了解老百姓最关心的事情,第一次去没见着人她就再次上门,三番五次,直到把全村132户走遍。

  家底算是摸清了,可接下来该怎么办?蒲志蓉开始新的思考。“得想办法改善基础条件,拓宽增收门路,让大家重新拾起致富的信心来。”都说“一根筷子易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她想到要让群众致富,先要统一思想转变认识,而所有的前提是必须让群众对村干部认可,要树立起村干部在群众眼中的形象和威信。2014年1月,当大家都在为准备欢度春节而忙碌时,她却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坐在一起搞起了党员冬训。结合前期走访基础,她和村班子提出了“干部应该怎么干,居住环境怎么变,产业路子怎么转?”三大问题。为了解决“干部应该怎么干”的问题,她和班子成员将征求到村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一一摆在组织生活会上,面对面坦诚交流,逐一进行对照检查,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通过她推心置腹的谈话,干部的思想通了,大家的心都团结在了党支部周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努力和积极争取下,短短半年时间,麻黄村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启动,计划投资1400万元,新建高标准小康屋50户以上,新建文化广场1处,并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彻底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建新房当然是好事,可钱从哪里来。村党支部书记就应该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找亲戚朋友帮忙凑一凑,再联系银行贷点款,先把房子修好了,借下的钱再想办法还。”她的话让大伙吃下了定心丸。

  “会说”是一门学问,“耐磨”是做好村民思想工作的保证。她常常通过拉家常,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有时遇到固执的群众,她常常耐心地花好几个小时,一次做不通思想工作,她就走二次,直到群众心甘情愿地接受。村民都不得不佩服这个女孩干工作的执着。这小半年的时间,村里的田间地头都洒满了她的脚印,当然,这些也是她成长的足迹。为了帮群众贷到款,她多次找甘肃银行平凉分行有关负责人,苦口婆心地讲村里的建设规划,讲群众的实际困难和群众的诚实和守信。她的辛苦没有白费,贷款的事情最终定了下来。一个星期后,银行派来了信贷人员,专程来到村上为申请贷款的群众现场办理了各种手续。在蒲志蓉的积极协调与多方努力下,先后有23户群众申请到了甘肃银行“致富通”小额贷款,13户群众申请到了农业银行双联惠农贷款。目前,18户群众已拿到首批贷款95万元,其余18户贷款正在办理之中,一度困扰群众的“资金”难题终于迎刃而解。

  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发展支柱产业,她利用近年推广旱作农业的基础,鼓励群众发展畜牧养殖,争取各项资金200万元修建千头肉牛养殖场。为了整治环境卫生,杜绝在虎山路沿线乱倒建筑垃圾,她利用休息时间组织村民栽植行道树1300余棵,既杜绝了垃圾,也让虎山沿线变成了一道美丽的绿色风景线。

  “这一路走来,有辛酸、有泪水、有困惑、有痛苦、也有收获,感受过他人不能认可的白眼和冷嘲热讽,质疑和不信任,但更多的是人们无微不至的帮助和关怀。在这里,我要感谢乡党委政府领导、同事们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也正是他们的支持和鼓励让我坚定了信心在农村成长发展。2013年12月,当我为是否要再次选择农村思想上纠结、犹豫不定时,他们给我出点子,提建议,出谋划策,关键时刻给我指明了方向;当修建牛棚遇到群众不理解反对时,他们又再次给了我最大限度的支持与帮助。是他们把我从一个怯懦、胆小、不敢大胆说话,办事畏畏缩缩的小姑娘培养成了一个做事果断、大胆、有自信、充满正能量的人,不仅帮助了我做事,也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感谢这一路过来时,所有关心我的人们,也感谢村官这个平台,让我进步着并感恩着!现在,村里的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文化广场绿化及硬化工程已全面开工,基础设施道路硬化工程也正在进行中,在新农村建成后,下一步就是把村里人的腰包给鼓起来。我们将根据距城3.5公里的近郊优势,麻黄村‘小灵山’庙的大众影响力,积极发展果菜大棚、生态种植采摘及‘农家乐’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以养殖、种植为主导,休闲旅游为特色的产业发展途径,到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将会大幅改善……”听着蒲志蓉履职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及对麻黄村下一步思路清晰的工作规划后,记者不由心生钦佩。

  农村虽然苦一些,但能锻炼人;虽然累一些,但能考验人。正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创业维艰,奋斗以成。”扎根基层热土,书写无悔青春。踏上村官这条路,肩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使命和重托,在崆峒区柳湖乡麻黄村这片广阔的大地上,大学生村官蒲志蓉正用一片赤忱书写着人生,实现着她的人生价值。责任二字重千钧、重任在肩思奋进,我们相信,在她的带领下,柳湖乡麻黄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