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致富路上闲不住的“老黄牛”
2020-07-20 15:2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刘瑞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年54岁的王登举,身材不高却手脚麻利,岁月镌刻在他脸上的皱纹始终抹不去那充满乐观的笑容,用邻居们的话说:他就是一头闲不住的“老黄牛”,他辛勤劳动与时间赛跑、与命运抗争、与贫困斗争。

  王登举,家住宁夏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汪园村,近年来,他通过发展养殖业,开辟了一条致富路,年收入10余万元,成为脱贫致富路上村民纷纷效仿的典范。

  生活苦难,依旧奔走

  1988年,王登举与妻子王秀珍结婚,因为由于家里兄弟众多、家庭条件苦难,一直和父母兄弟姊妹一起住在宣和镇旧营村的老家。1990年,为了改变家里“吃大锅饭”的现状,他带着妻子在汪园村买了一处老房子住下,为了生计来回奔波。旧营村老家一亩六分地的收成已支付不了家里的支出,一到农闲他便外出打工,打零工收入的几千元,也只能勉强生活。随着儿子和女儿的相继出生,生活开销不断增加,为了让儿女有学上,他硬着头皮借钱在汪园村买了18亩开发地。因为是靠天吃饭,收成时好时坏,加之两个孩子上学,王登举一家的生活举步维艰。

  小试牛刀,赔钱折兵

  2014年,经汪园村村民委员会推荐、村小组提名,王登举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早日脱贫,他盘算着致富的方法,既不扔掉自己开荒的十几亩地,还能提高家里的收入,听说邻村养牛养羊的搞的都不错,王登举做主凑钱买了2头牛,想通过养殖业增加家里的收入。由于自己不懂养殖,更没有什么养殖经验,2头牛得病赔了钱。

  响应政策,重拾希望

  2016年,王登举积极响应党的政策,拆掉了家里的几间土坯房进行危房改造,本不富裕的他面对困境没有灰心,自己凑钱建了四间砖瓦房,还得到了国家一万元的危房改造政策补贴。住进新房子后,汪园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来家里宣传党的扶贫政策,王登举又看到了希望,他盘算着想要继续搞养殖,可是妻子王秀珍担心以前养牛病死赚不到钱的经历再次发生,两口子又彷徨起来。在这个时候,宣和镇党委政府雪中送炭派来了技术员,组织汪园村建档立卡户学习养殖技术,王登举积极报名参加了养殖培训班,这次养殖培训班让王登举受益匪浅。

  做通了妻子的工作后,王登举又犯起了难,发展的方向有了,可是启动资金从何而来?危房改造的时候已经问亲朋好友张了口,能借的都借过了,老两口寻摸着整夜整夜的睡不着觉。王登举抱着试试的心态寻求汪园村党支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看能不能从银行贷点款,没想到第一次贷款就贷了2万元。为了节省本钱,他召集家里的人,你一砖我一瓦,自己建起了牛棚,购买了1头黄牛和10只羊。在王登举的科学养殖下,牛羊逐渐繁殖。仅仅过了1年,他就偿还了从银行贷的2万元款。为了扩大养殖规模,他又贷了8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扩建了养殖棚、买了2头牛,家里的生活也慢慢变好。如今,王登举家的养殖场里已经有12头黄牛,还有28只羊,家里的18亩地全部用来发展养殖业还不够,他还购买了周边邻居家的70亩玉米和秸秆,用来发展养殖业。

  享受红利,日子红火

  “再困难也不能不让孩子念书!”在王登举的支持下,女儿王莹考上了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校。王登举一家赶上了党的好政策,女儿每年还享受政府的“雨露计划”助学补贴;儿子王兵参加了两期装载机、挖掘机培训,拿到了培训证书以后,长年在外开挖机,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妻子王秀珍在宣和镇党委政府招商引资建起的大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找了份工作,现如今,一家在脱贫致富路上越走越“红火”。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们看到王登举依靠养殖脱贫致富后,都纷纷效仿取经,他毫不保留地将养牛的经验传授给了村民,带领附近的村民通过发展养殖业走上了致富路。王登举成了汪园村的“养殖致富带头人”,他感慨地说:“幸福不是张嘴要来的,不是伸手接来的,不是跷脚等来的,要靠自己的双手刨、双脚踏。还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像现在这样的日子以前我想都不敢想。我自己赚钱了,也不能忘了本,只要村民有需要,我都会毫不保留地给村民教技术,帮助他们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