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陕西省镇巴县在大学生村官管理、培养、流动等方面不断创新方法,多措并举助力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
帮带到位,全程传导工作压力
针对刚入职的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工作认识不足,经验欠缺,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水平不高等问题,镇巴县建立了大学生村官“四加一”帮带机制,为每位大学生村官配备县镇村三级共4名领导担任“导师”,并安排有大学生村官经历的转岗干部担任“辅导员”,对新任村官扶上马送一程。
杨家河镇贺家山村2013届大学生村官张雯是一名90后的城市姑娘,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也没有基层工作的经验。对此,该镇党委提前介入,镇党委组织员缪鹏(转岗大学生村官)积极和张雯沟通交流,将自己的成长历程和张雯分享,还经常骑摩托车带着她走村入户,耐心地给张雯讲解村级组织工作开展的方式、方法,分析不同方式处理问题的利弊。入职仅半年时间,张雯到户开展工作就有100余次,并协助村两委通过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方式引进企业发展茶园600亩,为群众增加土地租赁和劳务费20余万元,得到了村组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镇巴县还将大学生村官的日常考核、季度考核、年终考核相结合,全程传导压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内生动力,让他们从“旁观者”成为了“当事人”,变“一边看”为“一起干”。通过参与村务、突发事件处理,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大学生村官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为成长打牢根基。2015年初的村两委换届中,在职大学生村官全部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14人担任了村社区党支部副书记,1人担任了村(居委会)副主任。
制度保障,帮助村官赢得未来
2009年毕业的大学生方茜作为镇巴县第二批大学生村官来到三溪镇房梁村。上任伊始,方茜就协助村书记做好党务、村务工作,积极配合村两委协调处理各类群众纠纷。2014年突发泥石流灾害,她不顾个人安危,第一时间将30户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了人员伤亡。“这个女娃年龄不大,帮我们村办的事可不少。”提起方茜,村民们个个都竖起大拇指。6年间,方茜走遍了房梁村的每片土地,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她也为自己赢得了一个“未来”——今年被定向招录为镇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在镇巴县,像方茜这样的大学生村官不止一个。“从大学生村官中定向招录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是组织部门激发村官活力,引导村官成长的重要举措之一。”镇巴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定学介绍说。该县在每年事业单位人员招聘中,拿出15﹪的名额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两年的大学生村官;对服务两个聘期、任村两委副职以上职务满3年、表现优秀的大学生村官,考核择优招聘到镇属事业单位。同时,还协调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工作人员。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村官的流动渠道,还为社会输送了优秀人才。据统计,从2008年至2014年,该县共招录大学生村官94名,其中有74人被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
蹲苗壮根,拓展村官成长空间
简池镇副镇长文裕丹是2010届大学生村官,还是一名“85后”,现在已经成长为简池镇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
2013年镇巴县首次将在职的大学生村官纳入公开竞聘副科级干部范围。通过严格选拔,共有2名大学生村官脱颖而出走上乡镇领导岗位,经过一年锻炼,两人迅速进入角色,工作态度和工作成绩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与此同时,该县还在全县范围内对有大学生村官经历的干部进行摸底,建立了信息库,积极挖掘有潜力的人才,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转岗村官放在领导岗位上进行锻炼培养。
“年轻人思路活,创新能力强,特别是经过村官岗位的锻炼,对农村工作很熟悉,上手很快。”杨家河镇党委书记张忠谈到该镇组织员缪鹏时很是满意。缪鹏曾经是镇巴县的一名大学生村官,转岗到杨家河镇后,县委组织部将其列为重点培养对象,把他放在了组织员的岗位上“蹲苗壮根”。刚一上任他就根据积累的农村工作经验,结合杨家河实际,制定了《杨家河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扶贫帮困旗帜工程实施方案》,率先建立了口泉河村食用菌产业等4个党建引领发展扶贫帮困示范基地,走出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农村增美”的新路子。
目前,全县共有45名有村官经历的干部被纳入后备干部库重点培养,其中已有10人走上基层领导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