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大学生村官无论是参加公务员定向考录、事业单位人员招聘,还是乡科级领导干部公选,考试都是必经的一道关口。为此,一些村官感到很纠结:村里的事繁杂琐碎,一心一意忙村务吧,复习时间少,担心考不好;躲在家里专门复习吧,肯定会耽误村里的事儿。“干得好”与“考得好”,似乎成了不可兼得的“鱼”与“熊掌”。
村官的困惑,也给村官选拔制度设计出了一道考题:怎样才能让“干得好”的村官“考得好”,把肯干事会干事的人选到合适的岗位上来?江苏省徐州市的做法表明,将“干”与“考”有机结合不是一道无解的“方程”。只要以实干为导向,优化考试模式,就能让“干得好”的村官脱颖而出。
不可否认,现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选用“凡进必考”,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暗箱操作、任人唯亲等不良风气。但考什么、怎么考却很有讲究,如果“考”与“干”脱节,就会有悖选人的初衷,影响村官群体的价值取向。有些村官之所以抱怨“干得好”不如“考得好”,就是因为考试的模式与村官工作实际存在契合度不高的现象,既考不出融入群众的感情、服务群众的本领,也考不出带民致富的实绩,导致那些一心一意干事的村官名落孙山,而那些成天宅在屋里死啃复习材料的人却榜上有名。这种情况如果不改变,无疑会挫伤大学生村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加重一些人把村官当作跳板的意识。这种错位的考试模式,不仅造成了人才资源浪费,更给未来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留下遗憾,本想选“会干事的”,结果录用的却是“会考试的”。因此,改进现行考试模式,不仅是大学生村官的呼唤,也是有关部门选对人、用对人的现实需要。
实际上,高层管理部门此前就给出了“完善招考制度”的顶层设计。中组部等六部门2012年7月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中这样规定:树立注重实绩、崇尚实干的导向,改进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公务员、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办法。对报考基层乡镇公务员岗位的,考试内容应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和大学生村官工作特点,重点测试实际工作能力。
可喜的是,不少地方已经走上先行先试之路。有的改变考试内容,坚持“干什么考什么”,拉近了“干”与“考”之间的距离;有的改革考试程序,在公选考试之前增加“组织推荐”程序,只有那些表现优秀的村官才能拿到考试“入场券”;有的革新考试方式,把传统的一张卷子定乾坤的笔试方式,变成了实地考察写调研报告。最具借鉴意义的是,徐州市规定,村官平时的工作实绩可以转化成分数,且占到总分值的40%,真正体现了“干了不白干”。这些可贵的探索,使考试指挥棒有了一个精准的指向:考试的砝码向实干倾斜!
期待更多的地方科学运用考试这根指挥棒,让大学生村官更有干头,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