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笤帚大贡献 从“填补家用”到扶贫主产业
2019-05-09 11:12: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李昊 邱静 马晓刚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核心阅读:笤帚是很多家庭必备的生活用品,既不起眼,也值不了多少钱。在内蒙古巴林左旗,笤帚苗种植和民间加工已有近百年历史,家家户户都种植笤帚苗,享有“中国笤帚苗之乡”的美誉。从小打小闹的“绑笤帚”到全旗首届笤帚苗文化节,一株普通的笤帚苗,在巴林左旗却做出了文化,做出了规模,做成了活跃全旗经济的大产业,发挥出巨大的扶贫带动作用。

 

  走进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伴着“噼、噼、噼……”响声,经常能看到堆放着很多笤帚苗的农家小院内,三五个人捆绑着笤帚,呈现一片忙碌有序的景象。

  地处科尔沁沙地北部的巴林左旗,干旱少雨,笤帚苗耐旱好养,生长期短,适宜当地种植,过去村民们靠着“绑笤帚”换钱补贴家用。近年来,当地政府组织村民重拾“老本行”,把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的“绑笤帚”做成了大产业,发展笤帚苗种植及深加工,打造专业品牌,“小笤帚”由日常生活用具向工艺品转型,成为带动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一大抓手。

  “新种引育+制定标准”

  深挖笤帚苗产业价值

  在巴林左旗笤帚苗产业园区东傲清洁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贫困户徐丽芹正在熟练地绑扎工艺笤帚。徐丽芹的丈夫得了脑血栓不能干重活,还得供孩子上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她到企业上班后,家里有了稳定的收入。徐丽芹算了一笔账:她一天能绑11把工艺笤帚,每把能挣8元,一天就有88元的收入,一年在企业干上8个月,光绑笤帚就能收入2万多元,守着家还不耽误地里的农活。一把小笤帚“扫”出了徐丽芹的脱贫路,她家今年就能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除了绑笤帚,种植笤帚苗也给徐丽芹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徐丽芹家种的笤帚苗,每亩地能产200斤苗、400斤籽,苗和籽的毛收入能达到1200元。

  目前,巴林左旗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笤帚苗子生产基地,已建成5000亩育种基地,笤帚苗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原苗3500万公斤以上,带动形成了以巴林左旗为核心、辐射周边旗县的60万亩笤帚苗种植基地。如今,通过国家商标总局审定登记的“巴林左旗笤帚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闻名全国。

  近年来,该旗围绕引进优良新品种和改良品种,通过与国家高粱研究中心河北高粱分所、黑龙江省农科院、赤峰农科院等国内大中科学院所合作,针对适合本地气候和产品加工需求,分别引进了具有抗倒伏、抗蚜虫、绿色软苗丝、长纤维等不同特性的8个新品种,并做了种植试验,取得了初步数据,并繁育优良品种700亩,保证优质种子需求。2018年,全旗产苗6350万斤,种植户17637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4154户。品种引进和改良后与种植其他杂粮豆相比,亩均增收60-100元。

  目前,该旗已规划布局了以十三敖包镇、哈拉哈达镇和林东镇为核心的特色笤帚苗产业带和深度贫困地区隆昌镇重点七个村的产业集中区,辐射带动了周边笤帚苗产业、文化、旅游相融合发展。2018年,全旗新改建笤帚苗加工厂40家,总数达77家,笤帚苗加工厂仓储面积由22397平方米增加到57787平方米,原苗收储能力由1007万公斤提升到2600万公斤,解决了以前露天不能长时间存放,只能低价出售原苗的难题,每斤原苗价格上涨了0.5-1元,直接带动务工人数增加到2183人,其中贫困群众1495人。

  “走出去+线上线下”

  扩大笤帚苗产业知名度

  2018年5月10日,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召开的首届巴林左旗笤帚苗文化旅游节新闻发布会上,旗长孟和达来从中国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会长段晓渝手中接过“中国笤帚苗之乡”的金色牌匾,标志着该旗正式通过了“中国笤帚苗之乡”认证。

  2018年,该旗组织相关企业参加了第4届北京国际新型城镇化产业博览会、义乌小商品博览会、海南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销活动,与国际国内客商进行了洽谈对接,扩大市场份额,并与台湾等地的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完成了中央电视台“乡村大世界——走进巴林左旗”以笤帚苗产业为主体内容的节目录制。承办了巴林左旗首届笤帚苗文化节,并成功组织了全旗农牧民笤帚苗绑扎技术千人大赛。

  为了让笤帚苗子制品卖出好价钱,巴林左旗开发出了7大类100多种款式的产品。在巴林左旗笤帚苗子产业扶贫园区的展示馆内,各式花样品种的产品琳琅满目。有孔雀、龙、蛇等动物的肖像笤帚,有小到10厘米、大到1米多的艺术挂件笤帚,还有用笤帚苗的秸秆皮做的艺术画。在展示馆中央,一条两米多长的名曰《金龙冲天》的作品引人注目。它是4个工人用笤帚苗秸秆编制了一个月才完成,这条成本只有5000元的“金龙”,有人想花3万元买走,这中间的差值就是文化的价值。每年,巴林左旗能生产精品工艺笤帚500多万把,这种特色产品正在成为整个产业的新卖点。

  去年,十三敖包镇房身村顾向丽在网上开了一家淘宝店,把巴林左旗的工艺笤帚卖到了全国。刚开始的第一个月就接了14单,卖了6000多元,这使她对这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充满信心。目前,十三敖包镇房身村已有活跃的淘宝店120余户,笤帚制品的交易额正在逐步增长。网上产品销售额已突破1500万元,电商带动扶贫户3200余户,房身村也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线上市场方兴未艾,传统市场如火如荼,巴林左旗注册的“敖包”“契丹情缘”“东傲”等品牌的笤帚制品,销往北京、上海、广西等19个省市自治区,精品笤帚还远销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小笤帚终于“扫出”了一片大天地,闯进了世界的大市场。

  “全产业链+政策引导”

  提高笤帚苗产业带贫能力

  陆春超是赤峰市巴林左旗下山湾村一位普通的农民,别看他是个大男人,但在镇里举办的三期笤帚绑扎培训班上,他期期不落,全部准时参加。

  陆春超说,因为参加笤帚绑扎培训班的全是妇女,起初还不好意思,但是一想到能学到技术,凭借手艺能致富,他慢慢的转变了思想。通过这三期的培训班,在老师的指导下,陆春超凭着一股韧劲和好学的精神,终于学成了绑扎笤帚的技术,成为培训班最优秀的学员。现在,他已经会绑扎葫芦、按摩锤、五指山、直把子、弯把子、花六子等很多样式。

  从原来的贫困户,到现在已经脱贫,年收入4万元,陆春超家的生活依靠笤帚苗发生了彻底改变。

  巴林左旗坚持实用原则,每年根据笤帚苗产业发展需求和从事笤帚苗产业人员提出的培训要求,确定培训内容,采取理论授课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面提高农户技术水平。目前已累计培训5000余人次。理论授课结束后,组织学员到龙头企业、加工大户进行实际操作培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现已建成实习基地8个。同时引导各苏木乡镇把笤帚苗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予以推进,将产业扶贫砍块资金和京蒙帮扶资金优先安排到笤帚苗产业发展中,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积极参与原苗种植和产品加工,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脱贫。

  近年来,巴林左旗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笤帚苗产业,以十三敖包镇为重点,建设笤帚苗及笤帚制品交易批发市场2处,全旗发展从事原苗、笤帚制品批发的商户达100多户、笤帚苗产业的农牧民经纪人达1500多人、加工技术工人1800多人,培育发展笤帚苗种植专业村10个、种植户2万余户。十三敖包镇北方笤帚制品(敖包牌)专业合作社已列入国家级首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名录,全旗发展年加工3万把以上笤帚制品加工户76家,形成了“龙头带动、大户带小户、户户搞加工”的生产格局。目前,巴林左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笤帚苗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地、东北地区重要的笤帚制品加工基地。

  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等要求,旗委、政府整合项目和各类资金,对原笤帚制品交易市场进行改扩建,打造旗级笤帚苗产业扶贫园区,统一各类生产要素、统一科学经营管理、统一服务、统一销售,充分发挥扶贫、辐射、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园区内已吸纳11家企业,安排就业人员500余人,年加工笤帚1000万把,其中精品笤帚达到300万把,交易笤帚2500万把,销售笤帚原苗2600万公斤,交易额达1.6亿元。

  在园区的引领带动下,全旗笤帚的年生产销售能力达到7000万把,年产值5.6亿元,全旗笤帚原苗加工转化率、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都得到了有效提高,拉伸了产业链条,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了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目前,全旗2.1万户6.5万人从事笤帚生产加工,户均收入1.48万元,人均收入4800元,带动6000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为了进一步推进笤帚苗产业的发展,去年,巴林左旗在制定了《巴林左旗推进笤帚苗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专门设立3000万元“笤帚苗产业推进专项基金”,每年计划争取和整合各类产业发展资金不少于1亿元,从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教育培训、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市场开拓等各环节全面发力。利用三年时间,全旗发展笤帚苗种植基地50万亩以上,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80%以上,实现产值12亿元以上,吸纳贫困人口1万人以上,把笤帚苗真正变成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