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2019-05-06 16:27:00  来源:山西日报  作者:李宁波 杜流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雷家坡村党支部副书记姚永计介绍乡风文明新风尚。

  盐湖区西张耿村德孝墙吸引学员目光。

  闻喜县侯村乡寺底村楹联擂台赛。

  雷家坡村德孝文化礼堂“三个一”德孝课。

  徜徉河东大地,融入寻常百姓,倾听民声民意,感受文化熏陶,喜看乡村变化,琢磨吸收转化……

  4月23日至26日,全国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培训班在运城举办。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政府、新疆建设兵团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农村社会管理、乡村文化建设等负责人, 在课堂培训的同时,还深入运城市闻喜县、盐湖区4个村庄进行现场体验。学员们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悟,运城乡风文明新实践的全国典型案例,让大家感到鲜活、生动、可信和亲切。

  楹联文化接地气

  “这个村的村民,走路的姿势都有讲究,不是走成上联,便是走成下联。大田里,他们落下的锄头,也有平仄之分。”

  大巴车上,女讲解员的“卖关子”,激起了满车学员强烈的好奇心。

  “中国楹联艺术高雅的殿堂上,有一个农村户口,这就是闻喜县侯村乡寺底村。”运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志峰笑着说。

  走进寺底村,浓郁清新的乡村文化气息立刻扑面而来。

  村委会外,青砖墙上是呈对称布局的“晒晒我们的好家风”版面,文化墙上村民的楹联作品洋洋洒洒、各有特色。

  村委会大院内,文化活动室、村史馆、党员活动室、楹联活动室一应俱全。农民书法家挥毫泼墨,颇具大家风范书写对联。家风文化长廊,村民姓氏都配有朗朗上口的诗句。

  作为培训班现场教学的领队,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副巡视员戴军饶有兴趣地问这问那,得到回答后频频颔首称许。

  舞台上,寺底村的楹联擂台赛正在火爆进行。主持人出句“寺底乡风美”,十几个楹联学会会员略一思忖,你争我抢,踊跃答对。主持人逐一进行点评,最终“中华德政新”对句胜出,引起一片叫好声。

  村民在家门口亮家规、晒祖训比比皆是,“五星级文明户”随处可见,家庭和睦、邻里和谐蔚然成风。寺底村充分挖掘深厚的楹联文化,打造美丽乡村金名片,2012年被中国楹联学会授予“全国楹联文化村”。

  吉平娟之前在外经商,2017年回村担任村委会主任,她邀请国家一级美术师张英豪、画家张英俊等贤达人士,一同致力于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于2018年成立了新乡贤西柳惠农综合服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首批入社社员147人,以“新乡贤+金融”模式筹集到资金近140万元。资金互助促发展,利息收入敬老人,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产业基础。

  “在传统文化的滋养和新乡贤的带动下,我们寺底村人心凝聚了,文明程度提高了,由原来的‘烂杆村’,变成现在的‘标杆村’。”该村党支部书记行引贵自豪地说。

  培训班学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能源站王岚说:“寺底村楹联文化让人折服,新乡贤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新乡贤+文化+金融共同发力,就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德孝文化增底气

  运城,古称河东,是华夏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集区。学员们置身运城乡村,感受着德孝文化的赓续延绵和传承光大。

  盐湖区龙居镇雷家坡村坐落于古老盐池的北畔,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德孝村”。2015年,该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文明村”,2016年被党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张秀芳一家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张秀芳老人被评为“盐湖区十大孝顺媳妇”。

  文化礼堂里,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姚永计声情并茂地给学员们讲“三个一”德孝课。墙上的三张巨幅照片,就是该村弘扬德孝文化的大写真和大写意——

  一盆温水,一次洗脚,身教胜于言传,融入了四代人的传承;

  一个拥抱,敞开心扉,融化隔膜,贴近了两代人的心灵;

  拉着婆婆的手,一句深情的“妈”,喊出了媳妇对婆婆的浓浓孝意。握着父亲的手,一句响亮的“爸”,叫出了胸中深藏的爱。一声声舒心的“哎”,道出了人间至情……

  身临其境,耳濡目染,学员们心潮澎湃,热泪盈眶。

  人心就是生产力,道德就是竞争力。雷家坡村“两委”用文化的力量助推乡村振兴战略,13家企业受到感召先后在雷家坡落户扎根,为该村400余名剩余劳力找到了出路。

  夸媳妇比赛、寻找新乡贤、嫁女不陪嫁妆陪家训、70岁以上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得到悉心的关照颐养天年……雷家坡村一系列乡村文化活动接地气、增底气、有生气,促使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现场教学这种方式很好,不但让我感觉到运城先进典型实实在在,而且融入群众中引发了强烈的心灵共鸣,让我多了几分对我们甘肃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度思考。”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副处长潘全先说。

  乡村文化蕴生机

  乡村文化建设在运城星火燎原,方兴未艾。

  闻喜县薛店镇沟渠头村日间照料中心隆重地为11位老人集体过生日,老人们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洋溢着幸福的喜悦;盐湖区西张耿村坚持数年开办农业技术夜校,以科技阜民财,用文化的力量引导农民群众走向幸福。现场教学的村庄是运城市乡风文明的一个缩影,折射出该市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取得的显著成效。

  王志峰当起解说员,在现场教学中与学员分享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心得体会。随着娓娓道来的演讲以及电视专题片的展示,学员们对运城农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自我实践、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实践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全市评选“星级文明户”87461户,占村家庭总数的50%;

  乡村文化礼堂48个已建成使用,正在建设的155个中75%即将完工;

  全市现有市级以上的农民书画家、影视剧作家、曲艺家、楹联工作者、戏曲表演家等各类文艺工作者2800余人。

  7000多名乡贤人才回乡创业,2809位新乡贤进入村“两委”班子,625位新乡贤担任村“两委”主干,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乡村振兴主力军;

  “新乡贤、新金融、新营销、新文化、新生活”模式创建成形放大,有28个村成立了新乡贤资金互助合作组织,795名乡贤参与,筹集资金总额2260.96万元;

  村规民约、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新乡贤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一约五会”制度发挥出了良好的作用。广大群众在乡村身有所憩、心有所寄、梦有所圆。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副处长阿吉木阿布都西库尔对记者说:“运城市乡风文明建设起步早、氛围浓,体制新、机制全,给我们新疆提供了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

  “运城乡风文明新实践的典型案例告诉我们,只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能以文化人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戴军表示。

  用正确的价值导向塑形铸魂,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凝神聚气,用扎实的实践活动成风化人。运城乡风文明新实践的全国典型案例,给了学员深刻的启迪,也必将化作各地加快乡村文化建设的新动能!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