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风险能力较弱
长期收益不稳定
兴产业、畅销路,利益联结机制落实到户
【案例】头回种荔枝,黄朝光留了心眼。
“跟香蕉套种,前两年卖香蕉好歹能有点收入。”第三年,荔枝开始挂果,因为上市时间比其他地方提前半月,销售火爆。靠着错季荔枝,50亩荔枝树年产值超过10万元。过去只有“一床席子、一条毛毯、三副碗筷”的屏边县湾塘乡沿溪村村民黄朝光,脱贫了。
看着黄朝光成功了,沿溪村28户人家有样学样,累计种植荔枝树500余亩,户均收入5.7万元以上。贫困县种植结构调整不易,不少地方走的都是沿溪村这条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从试种到跟种的道路。
然而,今年气候异常,村里的荔枝上市时间晚了半个多月,销售情况不理想。“不至于返贫,但价格跟我的预想还有很大差距。”黄朝光说,以往都是外地老板来村里收购,结果依赖成了习惯。今年上门的少了,村里人有点失落。
不过,困难中也孕育新机。李金琼家的荔枝网上销售不错,让黄朝光眼前一亮。采访结束,黄朝光再次致电记者:“能否帮村里宣传下,看有没有厂家想到这里建个荔枝罐头厂?”
【挑战】一些县产业结构单一,抗自然灾害、市场波动能力较弱。此外,云南各地气候条件迥异,特别是高寒冷凉山区,找准产业方向、保障贫困户长期收益是重点。
【举措】“只想种好、不管卖好的路走不通了。”屏边县县委书记苏畅说,一方面发挥农产品经纪人作用,加大与外地经纪人、客商的联系,不断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探索订单销售,降低农户销售风险,巩固提升脱贫成效。上半年,全县仅水果一项就卖了1.18亿元。
冷凉地区也有比较优势。在小凉山宁蒗县,“2700苹果”借助电商平台,卖了好价。“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品质更有保障。”基地负责人鲁权介绍,因产量有限,苹果在市场上十分紧俏。5000吨,不到一个月就能卖完。44岁的彝族村民沙阿噶把30亩土地租给公司种植苹果,年分红收入10多万元,平时去地里施肥、除草打零工,一天收入100元。
既要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澜沧县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方式,贫困户不仅能够拿到地租收益,还能随着产业发展、企业壮大稳步增收。
强化产业培育、利益联结、指导服务、产销对接、保障措施,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去年,云南90.4%的贫困户从中获益,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71元,首破万元大关。
易地搬迁任务重
后续帮扶待加强
搬得出、稳得住,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案例】头回到亚洼玛,杨海春震惊了。
“在六库镇工作生活这么多年,没去过这么偏远的村庄。”时任泸水市六库镇双米地村驻村第一书记,杨海春从村委会跋山涉水3小时,才来到亚洼玛村小组。
这里最好的房子,是锋应华的两间空心砖房。“村小组不通公路,建材靠人背,运费按斤算,比材料费还贵三四倍。”
当晚,说好9点的群众会,到10点还没把人凑齐。众人散去,杨海春问锋应华,想不想搬迁。没想到,外出务工见过世面的锋应华也犹豫:“好不容易盖的,岂不是白建了?”
几个来回下来,杨海春打定主意:一定要劝村民搬出来。先说当下:要修路,投资大不说,还破坏生态。可不通路,村里安全住房怎么建?再看长远:52户村民,校点没法建,卫生室就算建了上哪找卫生员?教育医疗无法保障,谈何脱贫?
一年7次徒步进山,杨海春和其他基层干部共同努力,亚洼玛52户村民去年底全搬出深山。
【挑战】一些贫困地区,群众搬迁意愿低,动员工作任务重。此外,群众能否适应搬出来的生活?如何获得稳定收入?
【举措】去年底,集中安置点的房子都建好了,但兰坪县仍有近15%的群众没搬。“尤其是老人们,一是担忧搬下山后吃啥,二是故土难离,担心将来无法‘叶落归根’,动迁比亚洼玛还难!”被提拔到兰坪县工作的杨海春还是分管易地搬迁:“有的贫困户干脆躲起来,连了解他们诉求的机会都没有。”
县里再次选派得力干部上门。“天一亮,村民开门一看,我们已经等在外面。一家家去真心实意沟通,终于在今年3月底完成了剩余搬迁任务。”
2月起,怒江州派出由1006名党员干部组成的“背包工作队”,深入高山峡谷,入户80个未退出贫困村,开展易地搬迁动员。3个多月来,队员成功动员3000多户1.3万多人搬出深山。目前,62个易地扶贫安置点实现100%入住。
“搬出来,群众开始确实有些不适应。可随着眼界开阔了,精神上不再被大山所困,生活也会越来越好。”杨海春说。
为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福贡县在安置点设置爱心超市,群众可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换取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搬迁户邓三夺最近兑换了一袋大米、两桶香油,觉得很高兴。
搬得出,如何稳得住?“公益性岗位可以提供兜底保障,但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市场。”杨海春介绍,怒江州量身定做了13条扶持扶贫企业措施,通过物流、场地等给予优惠,吸引外来企业入驻。
6月28日,怒江州再次选派500人的“新增转移就业小分队”,分赴15个千人以上易地搬迁安置点,计划用1个月向州外转移劳动力5000人,夯实致富基础。
截至目前,云南已有99.6万贫困人口完成易地搬迁,搬迁后续帮扶、产业就业扶贫、提高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等正在持续发力。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云南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态势已定,目标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