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付出就有一份回报,当村民露出真诚笑脸时,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这是江西省会昌县委组织部驻高排乡云雷村第一书记刘源的真实感受。在结束第一书记任期的前夜,刘源给村民写了一封信,回首他与村民们共同走过的800多个日夜。
图为刘源(左)给残疾贫困户赠送轮椅
各位父老乡亲:
大家好!时间过得真快,驻村已经两年多了,根据工作安排,明天我就要离开这里了。夜已深,但我仍旧没有睡意。窗外,点缀在乡间公路上的太阳能路灯,远远近近从村委会一直延伸下去,顺着蔬菜大棚基地,一直到最偏远的铜锣湾小组……我的思绪越飘越远。‘
记得刚到村时,天天泡在群众家中走访,怕自己记不清贫困户住哪,我还绘制了一张全村贫困户居住分布图。走访中,我认识了村民曾宪围。第一次见到曾宪围,就被他爽朗的笑声吸引住了,即使妻子身患癌症、父亲瘫痪在床20多年,他也从不对人抱怨,而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让这个不幸的家庭重新焕发生机。
曾宪围种了1000多棵脐橙树,家里开的小卖铺是附近老人喝茶聊天的好去处,儿子做小工程,一家人的日子虽苦但很充实。最让我感动的是,他20年如一日照顾瘫痪父亲。20多年来,每天帮老人擦洗身子,推着轮椅带老人在村里“溜达”。一次,曾宪围到20多里外的珠兰乡购买脐橙树苗,接到母亲电话,说父亲可能要来大便了。他立即开车赶回家,抱起父亲,就像父亲40多年前抱着他一样,不同的是,父亲拉不出大便的时候,他会用手指去掏。20多年来,曾宪围用一颗孝心带领弟弟们把老人家照顾得“漂漂亮亮”“妥妥帖帖”。我把他的事迹材料报到县里,曾宪围一家孝老爱亲的事迹相继被县、市、省、中央级媒体报道,曾宪围家也由此荣获“会昌最美家庭”的称号。获得荣誉那天,我“徇私”了一次,到乡民政所要了一部新轮椅送给他的老父亲。
记得2017年初,村集体经济只有上级下拨的一些款项,大家都为产业发展发愁。在县委组织部领导和高排乡党委的关心支持下,村里引进了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刚开始,村民们顾虑比较多,土地流转没地了怎么办?租金能不能每年付清?……全村19个小组,户长会一夜一夜地开,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户,一户一户上门讲政策、讲道理、讲感情,算经济账、算时间账、算家庭账,最后几名老党员和村民小组长率先签了协议。最终,顺利建成390亩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种植“贝贝小南瓜”,打响了全县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枪”。现在,大家不仅有了土地租金收入,而且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源头活水”。顾虑打消后,有的村民着手准备自己承包大棚搞种植,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更进一步。
还记得,夫妻双双残疾的贫困户廖土长,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学了一门手艺,两口子到服装厂打工,一个月就有近6000元的收入,几年下来,不仅还清了外债盖起了新房,还生了两个健康可爱的大胖小子。还记得,受疾病打击一度失去信心的贫困户曾昭生,在工作队帮助下成长为种烟大户和脐橙种植大户,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他们的眼中,我就是他们至亲的亲人,在我的心里,他们家也是我的家……
忘不了,空巢老人郑方圆夫妇,在我感冒时为我寻医问药,把家里的时令水果带给我吃。忘不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电闪雷鸣,蚊子成群,偏偏这个时候村委会断了电,村民汪家荣多次往返于村委会和家中,凭借过硬的电工技术帮我把电接通。忘不了,一天早上我忙得忘记吃早点,贫困户曾广有特意煮了6个酒酿蛋一定要我全部吃掉。两年多来,在村里吃了多少酒酿蛋我不记得了,但我记得受邀去过60多户老表家里同吃一桌饭。我亲爱的父老乡亲,在我孤独的时候,是你们为我带走了冰冷、寂寥,留下深藏心底的温暖。
不敢忘,一个个难熬的乡村夜晚,是你们陪我一起度过,我们一起在村委会门口的小广场上聊天、喝茶、开座谈会。有段时间,脱贫攻坚任务非常重,我整天像“热锅上的蚂蚁”,是你们过来安慰我:我们村脱贫一定没有问题,不要担心。村子脱贫了,你们准备敲锣打鼓送锦旗到村委会,感谢驻村工作队,被我坚决制止了。因为,你们的认可,比墙上的锦旗更管用。
夜更深了,我在想,人这一生,应该把自己活成一盏灯,照亮别人,温暖自己。两年多来,我成了守护你们的“灯”,你们也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灯”。往后的日子里,大家要继续支持配合好驻村工作队,继续保持好房前屋后的卫生,共同搞好村庄环境整治。大家多说团结话,多做团结事,让村里始终有一个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容整洁、民风纯朴、向上向善的村风村貌。
明天,我将返回原单位,感谢大家两年多来的支持和陪伴,往后的日子里,你们将是我永远的牵挂。
刘源
2019年8月12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