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兆游记
2019-09-06 11:1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广西北海市乡村办 庞轶兵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周末郊游,驾车沿着北海大道、机场高速,来到了北海市区与合浦县、铁山港区之间的“黄金三角”地带-福成镇。福成称谓由来是“福泽成就”之地吧,沿路两侧沃野千里,农作物长势正茂,泥土的芬芳和植物的清新扑面而来,给人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觉。 

  从市到区、镇、村各级公路宽度虽然逐渐变窄,但是在上级部门“人居环境整治”、“乡村风貌提升”等系列活动的部署实施下,沿线道路已全部硬化,自然村内小车也可出入会车。在福成镇中心北部八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卖兆村”,步入小村映入眼帘的是星罗其间的“土屋”,当地的祖屋或旧房都是这种黄泥搭砌的土屋。此种做法自唐以来已有千年历史,百越人放弃了杆栏式的巢居生活后就是用这种方式修建自己的居所,冬暖夏凉,吸潮很快。当地人用田泥混入沙石、草料,和水调匀后压入木质模具,干后就成了一块块十几公分长的土砖。将土砖直接堆砌成山墙,上面覆以木质梁架,盖上青色板瓦,一座居屋便已建成,操作十分简便,在岭南地区比较盛行。 

  村里土屋的布局比较随性,没有整体刻意的规划成条理清晰或造型独特的村落格局,甚至连每间房屋的朝向都不尽相同,给人一种自然和恬淡的感觉。每户居所周围没有固定的篱笆围栏用以防护和区隔,而是按自己生活习惯将屋前的空地区域设成场院,场院中堆放着自家的生活和生产工具,外侧由丛生的植被自然划分邻里,其间以行人踩踏的羊肠小道交通,这样邻里之间少了一分隔阂与戒备,多了一分诚信友善与守望相助。“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此时,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既庆兴自己可以看到这样原生态的自然村落,又不想让外人打扰这里的宁静祥和。从岁月斑斓的墙壁上刻画出的道道裂纹,以及居住其中的留守老人和儿童,知道这些老屋正在时光中慢慢消亡,如果不抓紧抢救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希望上级部门因地制宜,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修缮维护方案,在维修保护的同时更要注意保持村落的原始风貌,“修旧如旧,建新如旧”,不要因人为的不当干涉而改变生态村落的自然本色。 

  漫步穿行于小村中,忽然一座砖瓦结构的宅院进入视野,从斑驳的墙壁和蔓延的青苔可以看出其建造年代的久远。虽然相较于现代钢筋水泥的建筑有些低矮,但和周围的土屋相比,应该是那个年代比较高大上的建筑了。这是一座建在一米高台基上的两进深的宅院,山墙上挂着的牌匾上篆刻着“下卖兆杨氏祠堂”,在全国文物普查中列入北海市建筑文物名录。一个村的历史和渊源一般都是围绕宗族祠堂展开的,祠堂不仅是祭祀先祖、裔孙荣昌的场所,也是宗族聚会议事、延续家族血脉、联络亲情的纽带。 

  杨氏祠堂既不象书香门弟的祠堂那样儒雅典致,也不象豪门旺族的祠堂那样富丽堂皇,但与周围的祖屋融为一体,显得那么和谐自然,多了一些乡土气息,少了一些矫揉造作。拾级而上,推开雨水冲刷得有些泛白的木门进入前厅,左侧砖墙上悬挂着族人捐资缮款的名录。穿过前厅是天井,院内还留有燃放祭奠炮竹的纸屑。最后是一座三开间的享堂,是宗族祭祀礼拜的主要场地。享堂白灰粉墙,悬山屋顶,由板瓦仰底、筒瓦覆合,相较于其他老屋高级了许多。享堂正中悬挂着“金玉满堂”的供奉匾额,用以代替先祖龛位,匾前香案、供桌齐备,香炉、烛台内插满祭香和祭烛,燃尽的香灰积满香炉并溢出炉外,案侧的火盆内还存有燃烧纸钱的余烬,充分体现了宗族后辈对先人的缅怀和崇敬。享堂的梁架是穿斗式和抬梁式相结合的木质结构,数根合围六十公分左右的斗柱直撑檩条,这在本地树种中也是较难觅得的栋梁,足见族人用心之良苦。正堂两侧沿斗柱依势砌成两面隔墙,与东西厢房分开,厢房内设有桌椅案几,供族人休息议事所用。 

  紧临祠堂的是一座三层碉楼,建于民国时期,青砖搭建,外覆水泥。碉楼呈四边形,每层各面都设有二到三个瞭望窗和射击孔,楼顶是类似徽式建筑的马头墙,高出墙檐的一段墙壁用以防风防火。处于太平时期已经有部分孔窗被砖头堵上,楼内及周边长满了阔叶灌木。由于是建在村口路边,从用途来看应属于一种“更楼”,该种碉楼出现较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比较流行,设在村口最高处视野开阔,条件较好者楼顶还有探照灯和铜锣等报警设施,遇有匪情及时预警,各村联动,楼内守卫依托坚固工事,从孔窗向外发射枪弩,只持有轻武器的盗匪很难攻入,古人叹曰“若攻一碉,如克一城也”。  

  厌倦了都市的水泥森林,挑一处这样的自然村落小住几日,享一段慵懒时光,让自己的心灵从喧嚣与浮躁中归于平静,然后踏上新的征程,拥抱更加美好的生活。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