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涨:谱写脱贫攻坚路上的青春之歌
2020-01-10 15:5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甘光涛、罗杰、马进荣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他是一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90后,他扎根基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奉献自我,用心、用情、用力在脱贫攻坚一线谱写了一曲壮美的新时代青春之歌,他就是永善县茂林镇冷米村第一书记——张涨。

  冷米村位于永善县南部,距离县城190余公里,是一个集高寒、民族、山区为一体的深度贫困村,2017年底,全村尚有贫困户407户1884人。

  2017年12月,25岁的张涨被组织派往茂林镇冷米村担任“第一书记”。刚接到驻村扶贫任务时,张涨的内心充满了纠结和犹豫,家中有年迈的双亲和时常生病的祖母,时常需要送诊治疗和照料。但作为共产党员的张涨深知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最终他毅然扛起了组织委派的重任,进驻冷米村开始了脱贫攻坚工作。

  自然环境恶劣,居住条件差,群众思想落后……是冷米村留给张涨的“第一印象”。

  为了尽快摸清村情民意,张涨克服气候寒冷、交通不便等恶劣条件,全面开展入户遍访工作,走遍了冷米村的每一户村居民舍、每一片田间地头,把当地的贫情和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写的满满当当。

  同期声(张涨):这个地方的贫困程度,和我们小时候到过的最贫穷地方的生存环境是一样的,大多居住的是苗族同胞,他们根本找不到出路,也不愿意出去打工,收入非常微薄,房屋也非常破旧。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下青山苗寨的王国兴,一家五口人“蜗居”在低矮、破败、阴暗的旧瓦房里,那里山高坡陡路难行,吃饭穿衣全靠天,为动员他家搬迁到条件好的大坪子易迁点,张涨多次上门做动员工作屡被拒之门外。习惯了以洋芋和荞粑主食过日子的王国兴坚决不同意搬迁。

  王国兴同期声:哎,不想去,去了好像可惜(舍不得卖)我的牛马,去了我想起(想念)我的高寒山区,种点荞子来推个粑粑来吃都好吃得多点,去了底下想吃粑粑都得不到吃。

  在当地,当时与王国兴一样抱有同样想法的群众还有很多。通过张涨与工作组队员历时半年的思想动员和政策宣传,最终用真心打动了群众,用实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王国兴同期声:他们就是随时都来,到我家那点介绍我(搬迁)下来,党委政府又这么好的帮扶我们老百姓么,又相信张同志的话,张同志又来帮我(搬家)盘点东西,我才下来。

  来到新家园后,王国兴在家门口当起了保洁员,还在附近租了三亩土地种植马铃薯,儿子、儿媳在张涨的动员下去到海南打工,每月有八九千的收入,一家人生活的其乐融融。

  王国兴同期声:搬下来(路)又要好走点,种庄稼也不爬坡,我娃儿一出去打工,两个人加起来一个月有一万左右。

  村民的困难就是张涨的“家事”,都说百善孝为先,养儿为防老,79岁的夏友才却遭遇了养老难,含辛茹苦养大的三个儿子都不愿担负赡养义务。张涨了解此事后,多次入户对老人的三个儿子进行劝说,最终他们都以各种理由百般推阻。无奈之下,在张涨帮助下,老人拿起法律武器,准备一纸诉状将老人的三个儿子告上法庭。

  张涨同期声:我们主动帮夏友才写了起诉状,同时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证据,准备帮助他到法院起诉。

  想到自己不孝敬老人的事即将面临法律的审判,三个儿子的良知终于被唤醒,都争着把老人接回家。

  如今,老人在子女的精心照料下,身体越发硬朗,尽享天伦之乐。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张涨通过一件件小事、实事,用真心换来真情,用实干赢得信任,被授予昭通市2019年“乌蒙青年帮扶先锋”荣誉称号。如今的冷米村产业兴了,群众富了,村庄美了,张涨正以扎实的脱贫工作成效,

  谱写脱贫攻坚路上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