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瓜熟季,江苏淮安市淮安区苏嘴镇沙吉村的西瓜田里,运瓜车来了一趟又一趟。“庄户人,还是习惯地里刨食。”一有空,沙吉村党总支书记于洪军就来到瓜田里,和农户们一起将西瓜打包装车。
于洪军今年53岁,当村党总支书记正好第十个年头。十年里,他先后把苏嘴镇一心村、沙吉村两个“后进村”带成“明星村”。
“人心齐,泰山移。”于洪军说,村子要脱贫,头一条就是聚人心。10年前,一心村干部群众不一心,村党总支书记换了一个又一个,还欠下80多万元外债。临危受命的于洪军从镇机关来到村里,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上门谈心。“村里矛盾根源在哪里?”“下一步怎么发展?”一条条一桩桩,足足记了一大本。之后,从16项矛盾最集中的事情做起,于洪军用了5年时间一一解开了一心村干部群众之间的心结。从2014年开始,一心村走上发展快车道,上马全市第一个村级集中式太阳能发电项目,年发电量60万千瓦时,并入国家电网,仅此一项,每年就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全村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实施黄河故道农业开发项目,4个组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彻底改变望天收的历史,一心村焕然一新。
要脱贫就得有项目,上级的扶贫项目很多,但如何选择适合本村的项目是个技术活儿。于洪军说:“得用市场的眼光选项目。”
沙吉村有大棚西瓜种植传统,但群众并未因此走上致富路,全村3850口人中有841人是低收入人口。于洪军找到省农科院,请专家到西瓜地里“把脉问诊”。
“大棚设施简陋,西瓜重茬影响发展。”专家指出症结后,于洪军一口气成立3个合作社,争取产业富民资金,先后投资250万元建起400亩钢架大棚,配套建设1100米道路、1座泵站。省、市农科院不仅派专家指导,还送来新品种,在沙吉村建起省级农业园区蔬菜粮食轮作特色园。沙吉村瓜田里长出来的“苏创”“苏梦”系列西瓜以及“苏嘴瓜稻米”在市场上一炮打响,订购者络绎不绝。
于洪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大棚早熟西瓜平均亩产4400公斤,产值8800元左右;水稻平均亩产600公斤,产值1600元左右。扣除种、肥、药、大棚等成本,每亩地年纯收入可以达到7000元,是传统种植模式的6倍多,可以带动30户低收入农户脱贫。
在瓜田里,记者遇到了67岁的吉荣成。吉荣成一家三口,前些年年收入不过1万元。“如今不同了,家里的地给村里种西瓜,每年分租金。我自己在合作社打工,按月领工资,去年一年从村里领回家2万多元。”老人开心地说。
铺路、搭桥、架路灯、建村部,这不仅是村里的“脸面”,而且是村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无论是在一心村还是在沙吉村,于洪军都在改善村容村貌、提振村民精气神上下功夫。在一心村的7年里,他一共投入200余万元用于村容村貌改善,一心村先后获得江苏省光伏发电脱贫致富示范村、江苏省美丽乡村和江苏省信息化示范村等称号。
“除了继续与省、市农科院开展科技帮扶共建活动,打造西瓜和‘瓜稻米’品牌,我们投资250万元的稻米加工项目、投资30万元的冷库项目即将建成,45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正在推进。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的目标,我有信心在今年底实现。”于洪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