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孔叶村人,对父老乡亲怀有深厚的感情。担任村干部20多年来,我不忘初心、践行诺言,努力为父老乡亲纾困解难、办实事做好事。
经过努力,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00多元,全村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摘帽。
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我深切体悟到,“‘锅’里有粮‘碗’里香”的道理。只有村集体实力强了,才能更好地造福百姓。
做大集体“蛋糕”写好惠民“答卷”
刚上任时,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就业无门路、脱贫致富无依靠。我暗下决心,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1999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我当选村委会主任,在得知几位村民有办窑场的想法后,我立即帮助他们流转土地,并个人筹款20多万元作为开办窑场的启动资金。当时,全村建起了14个立体窑,既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也解决了本村260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
2015年,村砖瓦企业因产品滞销、成本激增,亏损较为严重。当时,第一轮承包已经到期,第二轮承包摆上议事日程。虽经数次动员,却没有一个股东愿意站出来参加第二轮承包。为了保住集体产业,我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个人筹集70万元,联合其他两个股东,牵头承包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
接手后,我从改善生产条件和节能降耗入手,投资新建路道,更新生产设备,改造不合理的生产流程。2017年,又以砖瓦企业专项整治为契机,投入200万元,新建料库1200平方米,硬化场地4000平方米,新上除尘脱硫设施、粉尘收集装置等。随着企业环保设施提档升级,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2018年实现销售1500万元,利润达60多万元,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及车船运输等服务性收入500多万元,村集体每年可获得20万元以上的稳定收入。
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我致力拓展富民增收的渠道。2017年,通过多方联系,领办了村办编藤厂,当上了“不拿工资还要倒贴车旅费的厂长”,吸纳贫困家庭群众到编藤厂打工,8个低收入家庭因此脱贫摘帽。
后来,我又引进外乡能人,盘活村里废弃的养鸡场,兴办了混凝土搅拌站,创造就业岗位30多个,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同时,流转土地300多亩,创办规模农场,让全村353户村民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拥有了“土地租金+务工酬金”的“双金”收入。
为了发展乡村旅游,我立足村情完善路网,村集体自筹资金300多万元,新建12公里的村组水泥路道,形成三纵四横路网体系;完成600米迎河整治,密排木桩护坡,沿河亮化到位,实现活水绕村、游船绕庄;利用本村千年古银杏资源,打造千年古银杏景点,为吸引更多业主来村投资兴业提供了坚实支撑。
画好“同心圆”收获“赞成票”
刚当村支书那会儿,很想做些实事、好事,但有时群众不领情、工作难推进。老干部、老党员启发我说,“干部的想法与群众的愿望一致了,事情才好办”。
于是,我利用早晚时间,经常到农户家交流谈心、嘘寒问暖。时间长了,群众就把我当家里人,无话不说,遇上土地流转、修筑路道、环境整治等难题,也就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
作为村里的当家人,我始终把群众冷暖牵挂在心。去年冬天,我到贫困户叶虎生家中走访,他告诉我医保卡找不到了,老婆生病需要转院治疗没有办法,我委派专人与所在医院和市有关部门协商,积极帮助补办医保卡并顺利转院。
30多岁的低收入户叶根东是个聋哑人,妻子残疾,一度情绪低落。我在帮助他申请低保的同时,介绍他和妻子到一家服装厂工作。现在,他家中盖起了楼房,小孩子就读初中,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
“你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会把你顶在头上。”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近年来,村里无论是招商引资、发展村集体经济,还是在兴办公益事业、扶贫济困等方面,村民们总是热心支持、乐于相助。前年,外地老板叶金堂和本村能人叶玉生等人捐款1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孔叶桥。在外地从事建筑工程的叶圣泉,也让妻子捐了1万元。
让村集体增收、低收入家庭脱贫,是一份承诺,更是一份责任,这项工作没有休止符,我将在富民强村的征程上,继续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