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小凉山” 战贫有“窍门”
2020-12-04 10:1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世领 刘凤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记者在农户家采访。

  龙通村脚下的金沙江。

  “水泥路、自来水户户通,家家住上新房子,人人铆足劲求发展……” 11月中旬,记者在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金棉乡龙通村采访时,“外来媳妇儿”和春样说起村里的变化满脸喜悦。

  宁蒗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素有“小凉山”之称,全县28万人口中曾有8.2万贫困人口,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距宁蒗县城90公里的龙通村,位于金沙江边,是具有代表性的深度贫困村,全村406户1226人,其中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01户70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7.59%。

  龙通村85%的村民是“直过民族”傈僳族。由于地处边远贫困山区,当地村民很少与外界来往,生产生活方式落后。曾经“人背马驮,无电少水”的生活,在和春样等村民眼中,已成为一段渐行渐远的历史。“蝶变”背后,是挂联单位宁蒗县委组织部的倾情帮扶,更是践行“扶贫先扶志”理念的成功实践。

  插花安置,“光棍汉”挪出穷窝

  龙通村有11个村民小组,其中和坪村小组有58户316人,生活在海拔2800米的高山地区,吃水难长期困扰着村民。“雨季吃的主要是屋檐水,不下雨的时候,要到10多公里以外的地方背水。”龙通村委会主任刘国华告诉记者,成年男人背50斤的水桶,来回要花费4个多小时。背回来的水小心盛放在水窖中,时间久了会生出不知名的红虫子,“村里人喝习惯了没问题,外面的人一喝准闹肚子。”金棉乡乡长简传华边回忆边摇头。

  吃水难,出行更难。刘国华讲了这样一件事:多年前,他的叔叔刘阿打在放羊时,遭山中黑熊攻击,几个年轻小伙子花5个多小时才将他抬到乡卫生院。山高路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刘阿打虽然性命保住了,但却毁容了。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2016年宁蒗县将和坪村小组以插花安置的方式,搬迁到靠近乡政府的老街子村。简传华说:“搬下来之后,不仅吃水、出行没问题了,小孩读书、老人看病也更加方便,年轻劳动力可以放心外出务工。”

  尽管搬迁的好处看得见摸得着,可也有村民不愿意离开那个山高坡陡的“穷窝窝”。“光棍汉”胡万权就曾“刁难”过驻村工作队队长何羽。

  “想吃肉就杀一只羊,想喝酒就坐船到丽江去买。”何羽告诉记者,以前从江边通往村里的土路两边全是啤酒瓶子,“又穷又不上进,外面的姑娘都不愿嫁过来,村里单身汉就有10多个。”

  40岁的胡万权因为没有成家,不符合“两人及以上可进城安置”的条件。按照“不让一个人落下”的原则,何羽找到胡万权,“胡大哥,搬出去你好好干,准能找个媳妇儿……”没等何羽把话说完,胡万权便笑眯眯地说:“何队长,你只要把我搬到县城,我立马找个媳妇儿给你看。”胡万权的话让何羽哑然。

  无奈之下,何羽翻山到隔壁村找到胡万权的姐姐,“胡大姐,你也知道,原来那个地方山高坡陡,饿是饿不死,但一辈子也就这样了……”听完何羽的话,胡万权的姐姐主动拿出屋后半亩空地,供胡万权建设安置房。

  在各方反复劝说下,胡万权利用7万元扶持资金,以投亲靠友插花安置方式,搬进山下50平方米的新家。“看着大家都在忙自己的小日子,我也闲不住了。”胡万权说,他现在是生态护林员,每月有800块收入,还搞起了养殖业,“今年我卖了15只羊,收入有1万多呢!”

  前几天,驻村工作队队员赵斌去胡万权家做收入测算,他今年各项收入加起来有4万多,赵斌问胡万权有没有这么多?胡万权拍了一下大腿说:“我这么个大小伙子,一年怎么才赚这么点钱,明年再努力一把!”

  告别懒散,“贤内助”先行一步

  “有一天上午11点多,我们去前进村小组胡兴宝家走访,等了足足有五六分钟,他和妻子金秀才睡眼惺忪地来开门……”宁蒗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贺天硕回忆说,34岁的胡兴宝不是建档立卡户,前些年在丽江打工没攒下多少钱,2018年回家后靠着移民长效补贴过日子,“每次看到公务车进村,他就端个小酒壶坐在旁边看着喝着。”

  前进村小组属移民搬迁村,村里有不少像胡兴宝这样的人,他们拿到搬迁补偿款后,既不搞种植,也不搞养殖。“政策帮扶只能是一时的,要想脱贫致富还得靠自己干。”贺天硕说,要让“闲惯了”的群众动起来,转变观念是第一步。

  观念如何转变?驻村工作队商量,先让熟悉情况的女队员和“贤内助们”聊一聊。“开会那天,平时邋里邋遢的妇女,全都穿得整齐利落,金秀那天也穿了身新衣服!”这种场景,让女队员谌鸿林感到惊喜意外,“其实大家都爱面子,还在暗自较劲呢!”

  “金姐姐,你今天好精神啊!”“这个衣服颜色特别称你!”……女队员们真心实意的称赞,让现场气氛轻松活跃起来,纷纷和村里的妇女聊起操持家里家外的心得。金秀因为在丽江待过几年,说起眼中的城里人,她最大的感受是,“干净体面,每天都忙忙碌碌的……”

  金秀话音刚落,女队员们接过话茬:“人家是忙着赚钱呢,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你一言我一句,彼此关系亲近了, 金秀也说出了心里话,“我没上过几天学,也知道这样生活不好,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做……”

  为了趁热打铁,克服村民“等靠要”思想,驻村工作队制定了网格化治理清单,每个网格员负责4-5户,采用“一说二教三示范”的方法,连续22天入户督促村民养成好习惯。前进村民小组支部书记胡建文说,“现在村里没人再酗酒闹事了,房前屋后比过去整洁了许多。”同时,工作队根据每家情况制定发展计划,有养殖经验的鼓励养牛养羊,有种植经验的建议发展烤烟。如今,村里养殖大户多的养了100多只羊,种植大户多的种了20多亩烤烟,外出务工的也越来越多。

  胡兴宝和妻子金秀也在周边打起了零工,每人每天能赚到150块,夫妻俩尝到了“靠自己”的甜头儿。前段时间,何羽去胡兴宝家发现,他剪掉了乱糟糟的长发,家里也收拾得井然有序,何羽打趣道“胡大哥,越来越精神了啊,还想争当贫困户不?”胡兴宝有点不好意思地说:“眼看着大家日子都好起来了,咱也不能比别人差啊!”

  产业富民,“望天收”终成历史

  龙通村委会对面是丽江市古城区洪门村委会,让驻村工作队感到压力的是,“同样是金沙江边,为什么人家林果产业发展起来了,而我们只能是黄土高坡?”为了结束 “望天收”“零产业”的历史,驻村工作队开始探索龙通村的致富之路。

  经了解,隔壁永胜县的沃柑产业带富能力很强,工作队便把当地几个种植大户请了过来。“对方发现龙通的土壤更适合种植沃柑,甚至动了承包的念头。”何羽说,当时他们心里就有谱了,动员乡亲们发展沃柑产业!

  可一辈子没出过大山的村民,一时难以接受这种新玩意儿。“我们没种过、没经验,种不好怎么办?”“卖不出去怎么办?”“‘望天收’还能收,种沃柑没收入怎么办?”……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挂联单位两次组织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双带”能人60余人次,到沃柑种植基地考察。“看到人家种植一两亩沃柑,一年能收入一二十万,村民们动心了。”简传华说, 14户率先带头示范,110户积极响应,确定了600亩沃柑种植计划。

  接下来就是如何解决灌溉用水?虽然金沙江就在脚下,可龙通只能看不能用。根据专家建议,挂联单位多方筹集资金690多万元,从25公里以外的竹山引水进村。

  “当时预想一个月完工,因为山高坡陡、施工难度大,最终工期超了整整三个月。”600亩沃柑需要8万株苗,进村的盘山路太窄,只好先用拖挂车拉到12公里外的大东乡,然后再用小车拉回村里,最后人背马驮到田间地头。干部群众齐上阵,耗时20多天,累计出工1000余人次,才把苗子全部种下去。

  村里现在与两家现代化企业合作,对沃柑产业实行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管理、统一营销。同时,致力于“一家培养一个明白人”,聘请永胜种植大户担任技术指导,不到5个月时间举办8次技术培训。“我种了15亩沃柑,打枝剪叶、施肥灌水都是培训学来的,现在小苗生长得很好!”

  除沃柑外,龙通村还种植青椒1500亩、软籽石榴200亩、青花梨400亩,同时大部分村民都养了牛、羊、猪等。人人有活干,户户有收入,龙通村民的日子有了盼头!

  “嫁到龙通村10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外来媳妇儿”和春样说,“刚来的时候,看到大家都喜欢蹲墙角晒太阳,现在大家精气神儿上来了,干劲儿更足了!”今年,和春样还动员妹妹嫁到了龙通村!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