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世领(左二)、刘凤双(左一)在云南省宁蒗县金棉乡龙通村采访。
丽江总是出现在书里、歌里、故事里,被书写、被传唱、被讲述,以致于每次提起“丽江”,我脑海中浮现的都是“风花雪月”“诗与远方”。我从来不知道的是,距离丽江古城125公里的地方,有个被称作“小凉山”的宁蒗县,更不知道这里曾经有8.2万人戴着贫困的“帽子”。
2020年11月11日,我来到距离宁蒗县城90公里的龙通村采访。出发之前,当地的同志提醒说,“进村的路不太好走,路上耽搁的时间可能比较久。”因为他的语气过于轻松,再加上我在沂蒙山区长大,也就没怎么当回事。车开了大约一个小时后,我才明白“路不太好走”的说辞是多么委婉。那么窄的路,那么大的转弯,无时无刻不考验着司机的技能。
颠簸4个小时,我们终于到了龙通村。这里85%的村民是“直过民族”傈僳族。由于交通闭塞,以前村里的人出不去,人们生产生活原始落后。驻村工作队长何羽告诉我,看似简单基本的叠被子、扫地等,也需要人手把手反复教。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可能!怎么会?”但仔细想想也就了然,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几乎与世隔绝,很多事情他们不是不会,而是天生就没有概念。
采访结束之后,我一直在反思自己,以前是多么的无知又傲慢。以为自己所了解到的诗性与浪漫,便是丽江的全部;以为自己生长在沂蒙山区,就足够了解贫穷与落后;以为自己司空见惯的,其他人也应习以为常。我困于自己的小世界,因不知道、没了解,而做出了自以为是的判断,这种无礼且傲慢的偏见,于记者而言是大忌。
我在羞愧的同时又庆幸,庆幸自己的记者生涯才刚开始,还有时间有机会去纠正。有句歌词说“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以前我只觉得矫情,没办法体会其中的深意。此次丽江宁蒗之行,让我咯噔一下,我真切地体会到,“世界如此之大,多的是我所不知道的事。”我也深刻地意识到,作为一名年轻记者,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触达大千世界的更多维度,去记录纷杂社会的更多切面。而要做到这些,我就必须慢下来、沉下去,将脚踩在泥土中,用眼去捕捉,用心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