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高县“四笔”绘就脱贫画卷
2019-08-27 09:44: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作者:尉建飞 尚振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今年4月,在山西省政府批准的贫困县退出名单中,阳高县榜上有名。经验收,该县14项退出指标全部合格,118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8349户40031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46%……

  这一切源于阳高县抓党建、建强党组织,用“四笔”绘就一幅脱贫画卷。

  竖笔:竖起增收支柱置新业

  前些天,在第五届成龙国际电影周上,阳高的小西红柿大露脸。来自44个国家的700多名影迷,对西红柿的评价虽然语言不同,却有着同一个动作——翘大拇指!之所以引得齐声赞,源自高品质:含糖度高达12度,比普通西红柿高出5个点,是国家绿A产品。

  这好产品就来自阳高扶贫产业——设施蔬菜。好产品带来好“钱景”。鳌石乡东马营村贾廷军一栋塑料大棚西红柿仅一亩地,半年时间就收入3万元,收入远远跃出贫困线。

  实现脱贫须有产业支撑。阳高县用“4+N”产业支柱,撑起全县4万多人脱贫。扶贫办的一份资料显示:建成蔬菜大棚11000栋,带动3532户贫困户增收;发展旱作农业25.6万亩,带动13231户贫困户增收;引进了正大集团15万头绿色生猪养殖项目,带动5634户贫困户长期获得财产性和工资性收益;发展杏果基地3万亩,拉动2650户贫困户增收……

  王官屯镇杨庄贫困户姚天生12亩耕地由玉米改种杏树后,收入由过去的5000元翻了一番多。喜人结果的背后是过程的艰辛,姚天生的顾虑直至村支书李永强一句“赚了是你的,赔了算我的”才最终放下。李永强敢出此豪言,源于对县里脱贫产业的自信。个个产业紧扣县情,项项产业链条完整:种植有技术保障,销售有龙头带动,加工有“扶贫车间”,经营有多种模式……

  撇笔:撇开条件制约建新居

  长城乡十九梁村,村名如村貌。地处从明长城守口堡数起的第十九道山梁上。村在山头住,地无一亩平。多年前一户人家娶了个外地媳妇,看到这穷山恶水的村落后,便心生出走的念头。谁知走了一夜也没跑出这巴掌大的村,走到哪都是沟沟峁峁,根本没有路。

  像这样的村落,有天大的本事也难脱贫,撇开条件制约建新居是不二选择。3年间,阳高投入资金8.49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1个,让1577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从“穷窝窝”搬到了“金窝窝”。

  新东村就是其中的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排排大瓦房从顶到地整齐完备,一个个公共设施整齐配套。不仅搬迁户把此视为人间天堂,就连英国资深电视制作人丽兹麦克劳德都赞叹不已。村民秦德爱从心底里直感慨:“住新房,父母没给办到,子女没给办到,共产党却给办到了!”

  注重政策保障,注重产业配套,注重科学选址,注重群众意愿,注重质量监管。仅以古城镇兴建道贤移民新村选址为例,就曾进行过一场“较量”:如从镇政府所在地选址,土地费用高,征地难度大;如从其他村选址,土地不值钱,征地难度小得多。是避难就易还是迎难而上?“较量”最后的结果是:党员啃硬骨头,群众过好日子。果不其然,光一个需要迁出的坟头,动员对象涉及45户。当新村建起,搬迁户坐地生金,党员一致认为:这劲儿费得值!

  提笔:提升乡村环境换新貌

  应答脱贫卷,阳高始终遵循“考试大纲”——“两不愁三保障”。产业扶贫解了“两不愁”的题,易地扶贫搬迁解了安居的题。其他群众的危房咋办,还有卫生、教育、饮水、交通等等考题如何应答,一个“提笔”让问题迎刃而解。

  提升乡村环境,阳高拿出了真金白银:投资1.8亿元,完成危改13562户;投资1.23亿元,对4918户农户实施住房提质,全县农村危房和土窑洞全部“清零”;投资1.6亿元,全面改善了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投资2.4亿元,完成农村公路改造224公里;投资4067万元,解决了饮水安全……总之,着力补齐“双基”短板,建设美丽乡村。

  步入大白登镇潘寺村,看到的是这样一派新景象:坐街有凉亭,购物有超市,健身有广场……旧貌换新颜,老支书有深层次的解读:表面“提”的是乡村环境,根子“提”的是党员精气神。

  应答脱贫卷,党员的重要性不用说,其精气神决定脱贫的分数值:抓党建促脱贫,抓脱贫强党建,阳高县在一个战场打赢两个战役。

  整顿了一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开展了农村基层党组织“1+6”创建活动,出台了《“五个五”工作法》《“五个三”工作机制》等一系列制度……党建数招招招见实,强了主心骨,脱贫有了谱。仅光伏扶贫产业一项,让全县村集体多了2000多万元的收入,“手中有了米,干啥也有底气”!

  点笔:点亮心中之灯树新风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阳高党员对此有切身的感受:64年前,阳高县大泉山首创的水保经验,为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地方的治理和开发提供了可鉴之策,毛主席为此写下了熠熠生辉的129个大字。而这奇迹的创造,就是群众所为。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是答好“脱贫卷”少不了的一笔。

  “全县父老乡亲们,今天我就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奋斗幸福观’的三句话,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这声音响自阳高各村的大喇叭,主讲人是县委书记冯晓雷。高空中,“大喇叭”工程“优质响”“天天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村委会,“农民夜校”农民听:“当年大泉山人治理荒山凭的就是一双手,今天我们不仅有手,更有党的好政策,有啥干不成的?”县长丁国华在授课;舞台上,《杏泉沟》等一部部反映脱贫攻坚的戏曲持续上演;大街头,“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系列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开展……

  大同大学帮扶罗文皂镇两个村,把帮扶与学生实训巧妙结合,组织600多名师生到村里开展写生教学和国情教育时,谁家干净住谁家,住谁家付谁住宿费。干净也是生产力,引得群众争相改变户容户貌。县财政还拿出1500万元,对自主脱贫户进行奖补,等靠要的思想被奋力干的新风取代,换来了自主脱贫典型涌现。

  这些天,阳高县在全省率先开展了脱贫攻坚回头看,一个目的: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让脱贫的成色更足。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