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桑蚕养殖基地自动化设备上喂蚕。
初夏,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三江村现代生态桑蚕产业扶贫示范园基地内,小蚕共育室、蚕茧收购站、蚕沙无害化处理池等先进养殖设施一应俱全,从桑苗的选育到高速分选蚕茧,整个流程全部自动化操作。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是如何借助现代化养殖搭上致富“动车”的?记者入村一探究竟。
40多岁的黄凤晓嫁到三江村,养蚕谋生已有十来年。“当年我们家家种桑养蚕,收入只够补贴家用。”村里几位年龄相仿的妇女毫不讳言,“当初嫁过来的时候,村子太穷,离城里老远的,都是泥路,上个街要走半天。”
2015年,三江村被认定为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超过1万元,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改善村庄面貌有心无力。
如何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递增?村支部书记李文倾召集村干部们讨论,还是打算从村里的传统产业种桑养蚕入手。
成立合作社是村两委的第一选择:把村民集中起来,一起养蚕一起销售,这比散养抗风险能力强。2016年,三江村祥联种养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但生产规模没改变,生产方式依旧粗放,对于蚕农来说,收益提升并不明显。这时,村里开始琢磨改进养殖工艺。“我们提出种桑养蚕的新方案后,得到镇里的大力支持,镇里组织我们到河池市宜州区参观先进养蚕技术。”村主任李明初介绍说,集自动上蔟、自动采茧、半自动化喂桑于一体的现代化养蚕模式让大家耳目一新,智能无人机桑园喷药、蚕房紫外线消毒等场景,更是让三江村靠纯手工养蚕的农户们惊艳。
这一趟参观,对蚕农是一次重重的心理撞击。大家都明白,只有引进现代化桑蚕养殖模式,三江村的产业才能换上新引擎,实现民富村强。
然而,当村里真的要引进企业开始流转土地时,村民们却炸开了锅。有的村民担心土地流转后没有事情可做,也有人认为公司进村就是和村民争利。
李文倾带着村两委班子走村串户做工作,晚上又专门组织在外务农的农户,宣讲土地流转的好处。一周之内,说服大家流转了800亩土地。村里立即行动起来,联合业内知名的广西时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始建设三江村桑蚕示范基地;同时吸纳那楼镇上千贫困户,借助投融资平台,规划建设36栋集小蚕共育室、蚕茧收购站、蚕沙无害化处理池、优良桑苗繁育等配套设施于一体的“扶贫车间”,吸引大批农户到基地务工。
现在,黄凤晓每天的工作,依旧是种桑喂蚕,但工作环境却从局促闷热的养蚕小屋,变成了空间开阔、设备先进的现代化蚕房。她不仅流转土地加入了合作社,还到建在家门口的蚕桑养殖基地帮忙。
村民廖春年在基地打工,每个月工资是2500元;他的邻居在基地帮忙摘桑叶,一天能摘五六百斤,月收入4000多块。
三江村党支部副书记、祥联种养专业合作社社长黄永昌介绍,来打工的村民,每人每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
三江村又趁热打铁,利用上级给予的400万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扶持资金,在基地建设4栋集体蚕房,蚕房出租给合作社经营,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2018年4月,在宜州召开的全国丝绸会议上,三江村示范园这种“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扶贫车间+农户”的创新发展模式,被誉为“动车模式”。短短两三年时间,三江村的桑蚕业发展犹如按下了快进键:蚕丝品质从2A提高到5A级,可媲美久负盛名的苏杭蚕丝;养殖规模由原来的每年10批提高至每年20批,蚕茧价格每公斤平均高出市场价6元以上。
搭乘扶贫产业“顺风车”,三江村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收,促进了全村脱贫摘帽。截至2017年底,三江村贫困发生率从16.39%降至1.81%,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三江村党组织,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评为五星级农村基层党组织。
随着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江村村民得到更多实惠。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先后修建14条水泥路约25公里,建设污水处理池3个,安装太阳能路灯,硬化巷道,戏台、球场等娱乐设施日趋完善,90%的农户住上楼房。2017年,三江村有19名学子考上大学,这让全村人倍感欣喜,村议事小组讨论后决定,村集体拿出资金作为教育奖励,对子女考上大学的家庭给予1000—1500元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