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在扶贫路上践行初心使命
2019-08-06 09:26:00  来源:人民日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近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组织举办了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先进事迹巡回宣讲。11名宣讲人讲述了他们在脱贫攻坚一线日夜奋战、摸爬滚打,真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全力帮助贫困群众发展产业、改善生活、改变精神面貌的故事。他们的先进事迹集中展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人民公仆形象,是开展主题教育的鲜活教材。现将11名宣讲人的发言摘编刊发。  ——编  者

  

  修好通村路  开辟致富路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  王寿梗

  初到四川省雷波县磨石村,让我感受最深刻的是行路难。我们把修路作为扶贫攻坚的头一仗,先后协调资金600多万元,在通村路上增加错车道、波形护栏,修缮改造路面14.5公里,在村里修建了通组路、入户路10.2公里,既保障了群众出行安全,同时也为脱贫致富打好基础。

  如何开辟致富路、帮助乡亲们增产增收?这是我苦思冥想的问题。经多方考察并请专家论证,我们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逐步发展了紫山药、猕猴桃、山桐子、中草药种植和生态蛋鸡养殖等五项产业。

  2017年3月,在雷波县教科局的支持下,我们先后引进种植了30多亩紫山药。紫山药被誉为“紫人参”,营养价值高、市场前景好,当年种当年收,每亩地每年能增收5000元以上。

  2017年11月,我们又建设了25亩优质猕猴桃产业示范基地。我和村组干部专门到西昌市考察学习,把种植猕猴桃的专家请到了村里。我们还在猕猴桃树下套种了中草药白芨。仅这两项产业,每年就能为村民增收50万元以上。我们利用荒山荒坡种植了400多亩山桐子树,每亩地每年能增收3600元以上。我们用10亩山林地建设了生态蛋鸡养殖基地,每年能为村民增收20多万元。

  为孩子们铺设求学路,很快被提上了我们的扶贫日程。我们加快建设完成了400多平方米幼儿园教学楼,雷波县教科局派来了既能说彝族话又能说普通话的幼儿园老师。此外,我们组织村里10多名在校生开展了两次“走出大山看世界”活动,到成都市知名高校、科研企业等10多家单位参观互动,孩子们一个个兴奋不已,都说会努力学习,将来当科学家、工程师。为百姓谋得实实在在的幸福,让我收获满满。

  

  选好产业带领乡亲致富

  中央政法委  丁  杰

  还记得刚刚来到内蒙古扎赉特旗巴达尔胡嘎查村,每每夜深人静时,我都会自问:“我来村里的初衷是什么?我的扶贫工作做了什么?”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现在我把自己当成咱嘎查人。”这是我第一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时的开场白。然而,面对在座的爷爷辈的老支书,叔叔辈的党员代表、村民组长,30岁出头的我显然难以服众。大家议论纷纷,充满疑惑:“他来了能带领咱们致富吗?”

  打赢脱贫攻坚战,选好产业是关键。我主动顺应当地民情民意,引导贫困群众转变农业结构,由过去种植以粮食为主的黄贮玉米,改为以种植饲料为主的青贮玉米,把牛羊散养改为圈养,通过青贮饲料加工、肉牛规模养殖增收致富。在中央政法委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下,通过多方筹措资金250余万元,建立了农民合作社,构建了大户带小户、党员带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贫困户得实惠、合作社有利润、村集体有收益的三方共赢。两年来,这一措施带动近200户贫困户脱贫,村民幸福感不断提高。

  同时,我利用机关帮扶资金设立产业发展奖励基金,积极鼓励贫困户开展家猪养殖、黑木耳种植等庭院经济、林下经济,大力提倡多劳多得。一时间,户户都有脱贫产业、人人争当致富能手的良好氛围在村里逐渐形成。通过几年来的帮扶,全村贫困人口家庭年人均收入从之前的2900多元增加到4200多元。

  如今的巴达尔胡,路修了、桥架了、灯亮了,老百姓的心更暖了。

  

  扶的是产业  聚的是人心

  人民日报社  时圣宇

  四年前,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河南省虞城县韦店集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撸起袖子准备大干一场。然而,现实却比想象的难。当时我默默立下誓言:不干出个样子,决不罢休!

  2016年11月24日,村子里迎来大雪。当时我正在郑州市汇报工作,突然接到村民的电话:“时书记,你快来吧,李东亚家的鸭棚被大雪压塌了。”到村以后,我直奔现场,参与到救灾当中……经过一天一夜的紧急救助,幸存的鸭子得以安全转移。后来,李东亚家成为村里的养殖大户,韦店集村的肉蛋鸭养殖也从1家发展到13家,从3000只发展到5万只。

  在全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逐步探索形成了三个工作法,即普惠式扶贫、重点带动式扶贫和创建核心品牌。

  普惠式扶贫,我们选择大田蔬菜、中草药种植等投入少、技术难度低、风险小、覆盖面广的产业,着力解决脱贫问题。

  重点带动式扶贫,我们发展了乡村旅游、五金工量具加工等产业,培育致富带头人。同时,我们发展绿化苗圃、水产养殖、水上乐园等河道经济,打造“十里画廊”精品乡村游,不仅带动本村和邻村200多贫困人口就业,每年还给村集体创收60万元。

  我们还打造了韦店集村自己的农业品牌“乐农优品”,开了自己的网店“农家味道”。

  基层扶贫扶的是产业、聚的是人心。只要我们把群众每一件小事都当成大事放在心上,群众也会把我们放在心上。

  回顾这四年1400多个日日夜夜,有苦有累,有哭有笑,但我从来没有后悔。感谢组织让我成为一名驻村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的大局中贡献绵薄之力,在奋斗的新时代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党员顶上去  村民动起来

  全国总工会  夏成方

  我刚到山西省壶关县水池村时,水池村贫困发生率43%,老百姓说:水池村,脏乱差,外村姑娘不愿嫁。

  有些村民整天游逛,什么活都不愿干,就是我们常说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我们党支部提出:共产党员顶上去、男女老少动起来。为此,我们组织劳动竞赛,村民务工收入每超过5000元奖励100元;实施政策激励,村民每种一亩蔬菜奖励500元;依靠示范带动,评选“水池劳模”“致富能手”“优秀在外务工人员”“脱贫光荣户”,让热爱劳动的村民上光荣榜;开展宣传教育,培训劳动技术、介绍致富经验,设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文化墙,形成了勤劳致富的氛围。

  去年,我们村建了占地200亩的特色农业产业园区、航天品种示范基地,40多户贫困户主动参与产业结构调整,人均增收3000元。

  文化如冬雪,纯净村民的思想。我们开设了水池大讲堂,采取场院宣讲会、家庭宣讲会、小组宣讲会等方式,定期向村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脱贫攻坚政策、乡村振兴战略等。此外,我们在村委大院立起一根旗杆,组织村民唱国歌,举行升旗仪式,引导村民爱国要从爱家爱村做起,村民的集体荣誉感不断增强。

  在全国总工会和社会各界支持下,先后有800多人参与支持扶贫,12家单位捐款捐物,累计到位500多万元资金、物资。村里先后建设了14个冬暖大棚,15个春秋棚,300千瓦光伏电站,18户50人实施易地搬迁,户户通自来水、通硬化路、通下水道,村子亮化、美化、绿化、净化,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小山村实现网络全覆盖

  中国科协  房瑞标

  2015年,我走进了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区的岚县楼坊坪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全村不到500人,而且一半以上都是老年人,年轻劳动力长年外出打工,只留下空巢老人。

  随着走访的深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能不能通过信息化手段,让留守老人和长年在外的子女及时交流。由于我们村距离县城较远,网络信号一直很差。经多方协调,中国科协、山西省科协和吕梁市移动公司从经费和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2016年6月,移动宽带通到了村里并实现了网络全覆盖,老乡可以免费无线上网。

  网络覆盖以后,大部分身在外地的子女都为留守家里的老人更换了智能手机。那段时间,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老人在手机上安装微信、教他们用手机上网,也更加拉近了和老人们的关系。

  再后来,正赶上满山的土豆花开,我们配合县里搞了个“土豆花开”乡村旅游节,吸引了很多城里人来村里游玩。我们动员老人发挥自身特长,开了家土豆宴农家乐,把为子女做饭的热情转移到游客身上。在消除孤独的同时,扩大家庭收入来源。

  在中国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筹划建设了600余亩马铃薯种薯种植基地,把全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其中,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科技因素,实现增收目标。2016年,在全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国科协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我们村人均年收入达到4100元,实现了整村脱贫的目标。

  作为第一书记,我感到驻村工作既要“用物”更要“用心”,真正在农村做出一番实事,让百姓喜笑颜开。

  

  既要办实事  也要讲公平

  最高人民检察院  秦西宁

  云南省富宁县格当村地处滇黔桂石漠化片区,是我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于一体,自然环境恶劣,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身为驻村第一书记,不仅仅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把党和政府的温暖传递给群众,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更为重要。

  在格当村苗族聚居的苏麻弄村小组,为了实施整村推进项目,需要在村里找一块场地作为集体活动场所。

  一开始开群众会讨论选地块的时候,大家都很支持,都愿意无偿让出来,还一一签了字、按了手印。不料,项目推进时却遇到了“拦路虎”——被占菜地的两户村民突然变了卦,坚决不同意让。

  经过和两家沟通,终于摸清了底:每家提出要2万块钱,否则免谈。我带着驻村干部一次次登门做工作,引来很多村民围观。有人跟这两家人吵了起来:“政府给村里修场地,是为了大家,当初你们答应得好好的,现在又不让动工,这么做不合适!”两家人坚持说:“当时同意是因为大家一起让,现在却只有我们两家让,不公平。”

  我这才明白过来,问题的症结并不在于补偿多少,而在于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让他们觉得不公平。于是,我们把涉及到的六家人召集到了一起,经过商量,对菜地进行了综合调整,不仅保证了工程用地,也保证了家家有菜吃,六家人都同意让地,没有一家拖泥带水。

  两年扶贫路,一生格当情。我深刻感到,只有心系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我们的扶贫工作才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沿江走廊”带火乡村旅游

  水利部  沈东亮

  2015年8月, 伴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声,我来到了重庆市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如何突出铺垭村的亮点,让更多人来村里旅游?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带领铺垭村班子成员一改零敲碎打的做法,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策划旅游项目。村里找到镇、区、市移民部门,争取并整合资金1200多万元,准备集中这些有限资金建设沿江长廊,打造旅游亮点,争取引来“金凤凰”。

  经过不懈努力,到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铺垭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万州区中小学学生到村里野炊,万州烟草公司来村里搞拓展训练。周末到村里自驾游的车辆有500多辆,有时还堵车。村里开了5户农家乐,高峰时游客都要排队吃饭。沿江长廊的建设,成功实现了筑巢引凤的目标,带来了铺垭村乡村旅游火爆的景象,成了众多旅游开发公司争抢的热土,土地流转价格节节攀升,给老乡带来旅游红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地流转收入。2017年7月,铺垭村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12%降到1%,贫困人口由2015年的81户209人下降到6户12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卫生防治、群众娱乐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产业发展逐步增强。

  在与乡亲们朝夕相处的730个日日夜夜里,我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意、用真心倾听民声,我们有信心把贫困搬下山、把幸福带上山。

  

  把村里柚子卖出大山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商务部纪检监察组  刘  艳

  2016年3月,刚到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群策村时,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乡村经济的落后。缺乏支柱产业,是造成群策村贫穷的主要原因。村里家家户户种红心柚,但销售难、增收难。

  如何让柚子走出大山?我想方设法对接大的电商平台和商场超市,但我们没有注册商标、农产品检测、公司化和订单式管理,不符合采购标准,屡屡碰壁。我到工商局询问注册流程、去农业局申请检测……终于打通了制约环节。我将种植信息档案化,种树、施肥、修枝等实施全流程质量把关,引进追溯云技术,给每个柚子贴上追溯二维码。我学习和摸索如何开店、销售、包装、策划、宣传,培训村民开办“群策柚园”网店,打通线上零售线下销售渠道,带动村民增收。

  如何让柚子卖个好价钱?我们打造龙安柚品牌,将“商务+扶贫+文化”结合,策划实施“爱柚之人心中有爱”品牌建设方案,讲述龙安柚故事。我们策划“村民为红心柚代言”活动,以“红色纯真——在柚子树下成长的小姑娘”为题,把贫困户女孩依依的画印在柚子包装上,让更多人关注我们的柚子。

  有心人,天不负。通过一整套扶贫组合拳,我们实现了户均增收3000元,让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被评为四川省“省级四好村”“全省农民夜校示范点”“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助推和带动了市县乡三级的电商发展,形成了辐射效应。乡亲们爱称呼我“柚子书记”,很多村民都说:“北京来的那个女娃娃,是个干实事的人。”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