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集体经济,四川基层干部“靠船下篙”
2019-12-13 09:4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王书明 丁 青 倪怀成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徐志刚

  

  施学兵

  

  杨拓

  

  彭山区现代农业园区标准化农田。

  配图:梁卫东 姚文刚 张青贵摄

 

  11月中旬,记者来到四川省眉山市、雅安市乡村采访,在与10多位村书记交流之后,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尽管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他们发展集体经济这根弦绷得很紧,而且热情高、路子清、劲头足。面对记者,他们几乎表达了同样的想法:只有集体实力强了,党组织才会有凝聚力,说话才会有人听,办事才会有人跟。

  “把戏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这些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如何“靠船下篙”,做大集体经济这块“蛋糕”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

  团结村书记徐志刚——

  老产业“嫁接” 强村富民果

  汽车刚驶入眉山市彭山区黄丰镇团结村,只见道路两旁、房前屋后、漫山遍野,尽是挂满果实的柑橘树。

  漫步橘园,村书记徐志刚饶有兴趣地介绍说,苏东坡当年描写深秋景色的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已经时过境迁了。现在他们村一年四季都是“橙黄橘绿”美景。自上世纪70年代起,当地村民就开始种植柑橘,因为品种老化,产品滞销,价格卖不上去,近几年产业优势渐渐丧失。2017年村里党员带头,在老树上嫁接新枝条,“不知火”“春见”“青见”“爱媛”等品种成了当家花旦,实现了错峰上市、效益提升,重振了传统产业雄风,每亩收益可达2万多元呢!

  柑橘走俏,集体经济“水涨船高”。团结村通过盘活集体果园重新发包;举办橘花节,赚取广告展位、经营摊位费;开设闻花香、尝鲜果“坝坝宴”,激活农家乐;为果农提供农资、劳务、信息、技术等服务,拓宽了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去年村集体收入35万元,比上年增加7万多元。“集体有钱了,为村民办事的底气也足了,医疗保险等费用不用村民自己掏了。”徐志刚的脸上洋溢着自豪。

  徐志刚还给记者讲了一个意外收获。产业发展后,村里原来在外的年轻人主动回来了。他自己的儿子从重庆机械学院毕业后,在“长安福特”干了3年,月收入万元左右,现在也被家乡的柑橘吸引回来了。像徐志刚儿子这样“鸟归巢”的年轻人,全村至少有20个。“人气旺了,可以聚集更广的财源,还能解决产业后继乏人问题。”

  隆兴村书记施学兵——

  掌控集体经营 “话语权”

  提起芦山县龙门镇,大家并不陌生,这里是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的震中。灾后援建的龙门镇隆兴村党群服务中心大门上,“感党恩,拔穷根”六个字很是醒目。

  隆兴村书记施学兵领着我们走进410亩猕猴桃产业基地,边走边介绍,他们村曾是省定贫困村,去年实现了整村脱贫。现在村里除猕猴桃外,还有生猪、肉牛、果树、中药材、花生等产业,但与集体经济相关的产业目前只有猕猴桃一项。“这是我们经过努力争取的,村党组织必须掌控集体资源经营话语权。”施学兵讲述了背后的故事,这个猕猴桃基地建于2014年,原来包给一家外来公司经营,因公司长期拖欠农民的土地流转费,2017年村里果断解除合同,将土地收回。2018年起改由村集体、引进企业和个体投资者共同出资成立的农之源现代农业公司经营,村集体以土地和资金入股,企业则负责技术和销售。今年基地已收获猕猴桃1.3万斤,收入8万多元。“预计三四年后,猕猴桃基地可为村集体带来100万元的收益。”施学兵说。

  眼下正是猕猴桃冬管的关键时期,施学兵不敢有半点马虎,每天都要去基地看一下才放心。他说,这不仅因为它是集体经济的重要来源,也是乡亲们的收入保障。410亩猕猴桃基地,流转了323户村民的土地,其中有38户党员户带头流转,光流转费每年就得57万元。“我有多关心,群众就有多放心;我有多粗心,群众就有多担心”,施学兵渴望这片土地尽快让村集体腰包鼓起来。因为他知道,仅靠目前几十亩集体土地出租的收入,难以壮大集体经济。

  九间楼村书记杨拓——

  靠机制创新 激活要素

  来到雅安市名山区万古乡九间楼村时,已是傍晚时分,正在大棚内忙碌的村书记、主任杨拓,不时招呼着来此采摘草莓的客人。“我们这里以前主导产业是茶叶,现在改种特色水果后,效益高多了,每亩大棚草莓收入有5万多呢。”

  1990年出生的杨拓,是万古乡第一个“一肩挑”的90后村干部,他曾经在武警部队服役5年,2013年回到村里带头引进草莓种植,让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被乡亲们称为“小能人”。2016年村支部换届时,46名党员全都投了他的赞成票。杨拓忘不了他当选村书记时的承诺——“带领乡亲们发展比种茶更赚钱的产业!”于是,他牵头4户村民建起了有11个大棚的草莓基地,引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光村民富了,集体实力不强也不行。那样,就没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党支部的威信也不容易树起来。”杨拓说,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是他目前的一块心病。去年村集体靠出租18亩土地和8亩鱼塘收益9000元,太少了,必须尽快想办法找到增长点。他借鉴外地经验,琢磨来琢磨去,注册成立了一家农业发展公司,村集体以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入股,吸引社会资本注入,从事草莓、百香果、葡萄和车厘子采摘,做到全年不断果,同时增加餐饮、垂钓等项目,预计仅采摘一项年收益在40万元左右,这样一来,村集体就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杨拓打算,通过争取上级帮扶资金,加大集体股份,获得更多收益。“只有创新机制,才会激活要素,释放财富潜能。”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