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山乡寻水记
2019-12-13 15:1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核心阅读

  广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有了进一步保障。这是当地下大力气实施农村饮水工程的结果。

  过去,广西的乡亲们为找水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各自为战的模式没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荒。如今,自治区强调科学施策,采取跨乡镇远距离引水、依靠先进技术打井、推广净化消毒技术等举措,使八桂山乡百姓饮水更安全。

  

  日前,记者从广西壮族自治区饮水安全战役指挥部了解到:广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有了进一步保障。

  “十三五”以来,广西以解决贫困地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截至11月底,640万农村人口受益,同步解决了113.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吃水困住山里人

  找水之途不平坦

  要说这大石山区,吃水真不易。

  雨量足吗?雨季,足得很。哗啦啦说下就下。留得住吗?通常,留不住,因为这里是石漠化山区,土少石多,难以涵养水源,天上下的还不够地下漏的。

  为此,乡亲们想了不少招。

  找水吃。一条扁担,两根绳子,挂上六个八个竹制水桶,清早起来,就去十里八村找泉水、挑井水。但村与村之间,山头一个比一个高,往往找不到泉水,而有井水的地方来回一趟又得大半天。

  等天水。南宁市隆安县新风村村民农保精的家门前,有一个200多斤的大石盆,口大、底深、壁厚,专门用来盛水。赶上下雨,男女老少齐上阵,屋外一字排开,拿塑料袋接水,像天上掉下宝贝似的。爱华村龙微屯的村民们先找到一块土多的平地,齐心合力挖一个大坑,下雨时,把村里的十几头牛赶到坑中,让牛来回踩实,雨水就不容易渗了,等水澄清了再用。

  建水柜。隆安县陇选村有一景,名曰碉堡山,指的是村民们在山上修建的一座座形似碉堡的水柜。由石头和水泥垒成的这些个大家伙基本上一家一个,用来贮存雨水。但是,这些水柜很多都没有加盖,苔藓密布,暗绿色的水面上都是些枯枝烂叶。即便这样,赶上枯水期,这也是乡亲们的救命水。

  水,困住了大石山区的百姓。为了省水,大伙不得不一水多用:洗完菜的水洗脸,洗完脸的水喂牲口。

  寻水之途,远不平坦。上世纪70年代,这里的人们就开始战“水荒”。

  爱华村边,有数个山头。山腰上的植被,一劈两半,那里有被隆安人称为“山间长城”的环山渠道。1971年,爱华等4个村的青壮年用31.8万个工日,开凿出这条绕了36座山头、长16.8公里、深宽各1.2米的环山渠道,试图将布良水库的水引到村里的蓄水池。

  1982年,渠道竣工,布良水库一开闸,17万多立方米的水奔涌而出。然而,因为水的高差小而溢出、水泥不够而渗漏,两天两夜后,经环山渠道流到蓄水池的水只有1.08万立方米。为了防止浪费,水库停止放水,渠道建设失败了。

  “眼巴巴地看着水沿途耗尽,11年的心血付诸东流!”61岁的老党员农业立回忆当年,语气中仍是不甘心。

  1990年冬,爱华村坡井等5个屯的村民,再鼓余勇,拿起钢钎、锄头、铁锤、铁簸箕,点炮、凿洞、穿山,又一次“打水仗”,因为他们在附近的一座山里发现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决定开凿一条穿山隧洞,引水进村。但是,工程难度越来越大,不少人动摇了,放弃了,只剩下农建确、农建福等8个“老愚公”!

  天不下雨无奈何,地不出水我不信!“八壮士”劈山凿洞,百折不回。光线不足,在洞口支镜子朝洞内反光;氧气不够,弄来鼓风机朝里面鼓气;58米深处有悬崖,抬着五六米长的木头搭架子;280米处有流沙,就用石头和水泥一拱一拱地往上砌。1994年4月8日,438.2米的隧洞终于打通,洞中的山泉汩汩流出,庄垌人工山泉建成,但仅仅能满足300多人的用水需求。

  跨越村屯引来水

  村民主动护工程

  各自为战,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饮水问题,许多居住在大山深处的村民依然没水吃。

  自从中央号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隆安县委县政府提出,既要发扬愚公精神,又要强化科学施策,“绝不能让老百姓再为喝水犯愁!”

  隆安县反复研究,决定建设跨乡镇、村屯远距离引水的“集中连片跨区域供水工程”,将全县存在季节性缺水的18个行政村156个自然屯划分成5个集中供水区域,到缺水村屯以外的地方寻找合适水源。这比修建地头水柜、水窖工程更大、更难,但也更能解决问题。

  经过多次论证,隆安县将爱华、陇选片区跨区域供水工程项目的水源,确定在庄垌人工山泉,因为水利专家发现,该处最旱时,一个小时也有20立方米的出水量,一天将近500立方米,按每人每天用水80升计算,够6000人用;山泉的水质,经取样检测,30个项目全部达标。况且隧洞是现成的,可以节省建设成本。

  设计过关,接下来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

  缺水的村屯分散在绵绵群山,除了在山下建水厂,还必须在山上建高位水池。爱华高位水池离水厂垂直高度156米,47岁的李日阳领着16人连续奋战3个多月。钢索、缆绳、卷扬机是材料上山的帮手,吊到山上后还剩下200多米路程,只能靠双手搬运,80多斤的材料每人每天要搬30趟,100天下来老李瘦了20斤。老李说,每当看到水厂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党的恩”的横幅时,总感觉劲头足得很。

  正是像老李这样的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工作,2019年1月,爱华水厂的重力式一体化净水器、布律屯二级加压站、陇选高位水池等工程全部竣工并正式运行。整个工程铺设输水管道近70公里,供水范围惠及爱华、陇选两个村20个屯4206人,其中贫困人口1474人。

  建成后的工程必须加强管理和维护。经过村民集体商议,爱华村、陇选村成立用水协会,制定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制度、水厂岗位责任制度和水厂卫生管理制度。2019年7月之后,还引入第三方水务服务中心,为村民提供抄验水表、设施维护检修等服务。

  “到今年11月底,5个集中供水区域的工程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这156个自然屯3.2万多名群众的季节性缺水、饮水不安全问题终于彻底解决。”县水利局局长马树宝对记者说。

  消毒净化保水质

  一汪清水万家欢

  自来水管,新得发亮,流出的水,被崭新的粉红塑料大盆接了满满一盆。“这水真干净,真清爽!”记者来到隆安县爱华村的时候,村民农光明瞧着这光景,一嗓子吼了出来,妻子和怀里8个月大的娃娃也冲着记者呵呵地笑。

  不单是隆安,在整个广西,饮水安全攻坚战也吹响了冲锋号。

  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地表无河流,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地”之称。现在,从邻县大化的岩滩水库引水,建设5座泵站、1座水厂、74座水池,每天供水1912立方米。

  南宁市马山县东部14个深度贫困村严重缺水,一批又一批地质队来此打井,均无功而返。2017年,马山开展找水打井大会战,广西第四地质队的专家们运用国内外先进物探技术,在石山中勘测出81个水源点。目前,全县已打出33口井,平均井深130米,受惠6000多人。

  百色市田阳区采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建设农村人饮基础信息网,职能部门随时查看全区水厂、水池、水柜的实时运行情况和水量、是否故障等动态信息,管理调度人员通过信息化系统派发维修保障工单,运维人员在人饮移动APP上收到工单提醒,及时赶到现场维修。

  广西水利厅重点对贫困县加强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做好水柜检修和定期清洗等工作。同时,推广适宜大石山区的净化消毒技术,提升水质保障水平。

  为重点解决最后2.92万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广西建立贫困人口到村到户到人台账,按照“一个项目、一个清单”要求,按月滚动销号。截至11月底,4253个饮水安全战役项目全部建成。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