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是瑶白的根和魂,乡村旅游是瑶白村的‘终极目标’。”这是该村“第一书记”杨云飞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45岁的杨云飞,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的一名工作人员,2017年担任彦洞乡瑶白村“第一书记”后,便与瑶白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瑶白村位于彦洞乡北部,距乡政府2公里,坐落于半山腰上,地势落差相对较大,是一个富有传奇神秘色彩而蕴含多元文化的古老侗寨,被誉为“大山深处的民族瑰宝”,亦是锦屏县重点发展的“一城两寨”乡村旅游村寨之一。因传统文化独树一帜、民居服饰别具一格、村落美景自成一色而披上“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魅力侗寨”等闪亮光环。
瑶白村辖1个自然寨9个村民小组,共有360户14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90户757人,村内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自从杨云飞来到以后,村庄的变化一天一个样。目前,未脱贫人口有20户29人,贫困发生率从51.74%下降到1.98%。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立足传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首先是基础设施要跟得上。”2017年以来,杨云飞主动申请项目,急民所需、想民所想,大到项目规划、征地补偿,小到拆腐除旧、打扫卫生等他都亲力亲为。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给群众看。几年前,破土动工的文化活动广场因龚秀清户不肯搬离而就此告停,全村多年的“广场梦”化为泡影。杨云飞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在满足其以就近宅基地作为交换的前提下,多次登门充当“和事佬”,苦口婆心地摆事实、讲道理,最后达成宅基地置换协议,该活动场所在2018年建成,圆了村里的“广场梦”。
此外,在杨云飞的组织推动下,全村大力推进民族风情园、高压消防管网、排污管网、新村办公楼、停车场、通组公路、通村公路扩建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
工程项目的推进,带来村寨巨变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主动与施工方搞好劳务协调,如排污水沟的开挖和修砌、排水管网建设、消防器材安装、危房改造等,只要当地人能做的活,都会优先考虑村内的劳动力。”谈到“第一书记”杨云飞,村主任滚明豪竖起大拇指,“目光长远、计划周密,事事为群众着想,我们村能有今天,真的很感谢他!”
2017年以来,杨云飞在“娘家”县民宗局的支持下,一方面通过节庆活动、院坝会、火塘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党的声音政策,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单位的职能优势,争取到60万元修青石板串户步道、15万元新建侗族六角凉亭2座、3万元修缮摆古楼……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绩换取老百姓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产业发展节节攀升
“基础设施完善了,产业也要跟上去。”面对瑶白村地块零碎、产业单一的实际,杨云飞一直在寻思着破题的方法。
2019年,他在全面了解土地、产业、劳动力、群众发展意向的基础上,针对村情户情精准施策,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动员群众种植薏仁米100亩,带动73家贫困户每户增收3000元;建设食用菌大棚10个,发展食用菌4万棒,35家贫困户每户增收6000元,并种植油茶100亩、蜂糖李50亩。
另外,鼓励有劳力、有技术的农户自主择业,通过“特惠贷”帮助40户贫困户获得193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动员没有劳力的参与流转土地和扶贫资金量化入股,引导贫困户用扶贫资金273.7万元入股县平台实体公司,让群众们有事可做、有业可扶、有利可获。
民族村寨焕发新生
“环境美村、产业富村、文化养村、旅游活村”是瑶白村发展的目标,杨云飞把准“旅游活村”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大对特色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推介,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摆古节”为载体,不断提升“瑶白大戏”“侗族祭祖”“长桌摆古”等传统文化的知名度。一方面,主动向“娘家”申请经费3万元,用于挖掘和整理民族古籍;另一方面,注重培养非遗文化传承人,着力加大旅游项目包装,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为把民族文化旅游作为该村脱贫攻坚和增收致富的长久之策奠定良好基础。
“用乡愁、美景、民俗吸引旅客,让游客玩得开心,住得舒心,吃得放心,他们来了就不想走了。”杨云飞对于发展乡村旅游有自己的见解,“光靠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是不够的,硬件设施也要跟得上,群众文明素质也要相应提高。”
“以前村里一副乱糟糟、脏兮兮的面孔,现在的变化一天一个样,我们住着乐心,游客来了称心!”如今,走进瑶白村,道路清洁、村寨优美、环境舒适,民居户外户内干净整洁,一股传统村落乡村旅游的新气息扑面而来。
现在的瑶白,群众生活愈发滋润,村寨面貌愈发靓丽,民族瑰宝愈发璀璨,乡村旅游愈发响亮,朝向3A级旅游景区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