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锦屏: “三个三”持续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12-23 15:4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龙见松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近年来,锦屏县坚持党建引领,按照“100%的村建有合作社、100%的农户加入合作社、100%的合作社有龙头企业带动”的“3个100%”要求,通过健全“三个机制”、做强“三个区块”、创新“三个模式”等方式,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清理整顿和规范组建工作,有效激发村级集体经济活力。

图为锦屏县铜鼓镇万亩石斛工区。张友德 摄

  健全“三个机制”,深化产业扶贫有保障。一是实施“交叉任职”机制。坚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防止合作社理事会和党组织“两张皮”现象,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原则,鼓励村支两委成员同时担任合作社理事会职务,村党组织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以规范全县194个村级背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营管理为抓手,通过村支两委成员与合作社管理团队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全面推广“龙头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持续深化“三变改革”“党社联建”等发展模式,共组建支部联产业发展主体2155个。二是实施“示范带动”机制。通过落实“七抓一推”(即:抓班子配备、抓制度建设、抓决策机制、抓产业承接、抓结对共建、抓劳务组织、抓要素保障,推动乡村治理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示范社创建活动。以乡镇为单位全面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有效解决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的突出问题,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模式。目前,全县15个乡镇分别培育有3—4个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每个乡镇总结提炼1条以上可复制、可推广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经验,实现全县194个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全部达到5万元以上。三是实施“重点扶持”机制。持续深化“村社合一”的保障机制,将财政、扶贫、农业农村等部门的项目资源整合进来,对运行规范、思路明晰、产业资源基础较好的村级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同时发挥联系帮扶责任单位的资源优势,推动帮扶单位将最精干的力量、最优势的资源集中到产业帮扶中来,通过深化责任、政策、工作“三个落实”,确保产业扶贫项目能够发挥作用,仅2019年就得到省级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扶持村共有25个,共2500万元。

  做强“三个区块”,发展农业产业有动力。一是做精“坝区”产业。按照“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业多效”的产业发展模式,全县16个200亩以上坝区面积共有4.29万亩,累计流转面积3.04万亩,坝区土地流转率达71%,实现了坝区结构调整和接茬种植上的突破。2020年春季接茬种植西兰花、辣椒等作物将累计2.5万亩。持续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提质增效有力抓手,以县东部敦寨镇等500亩坝区为重点,加快建设设施农业,目前全县设施农业达到2000亩以上,已建设完成新化北门蔬菜基地、隆里盛丰生态农业产业园等设施农业基地。二是做活“林区”产业。依托县域182.6万亩林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综合经济。即以石斛为重点,围绕林上活树种植石斛、林下套种植中药材、林中养蜂、林内石斛花采摘体验和森林康养、林外科普展示及林产品精深加工为一体的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五林”经济。目前,全县种植铁皮石斛达到2.12万亩,利用森林面积发展林下经济累计76.5万亩,产值2.89亿元,创建示范基地10个,小微企业(合作社)16家,个体户116余户,参与的贫困户13570户。三是做优“水区”产业。围绕全县17.5万亩水田和8.58万亩水域,坚持以“高效、优质、生态、健康、安全”为目标,在水区产业发展上下功夫、做文章,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加快推进渔业产业转型升级,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强化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采取“平台公司+合作社+农户经营”的模式,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覆盖养殖面积2180余亩。加大库区水域资源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大水面养殖,累计投入1.8亿元,拆除网箱5278亩,强力推进“零网箱”大水面生态养殖,为全县生态渔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创新“三个模式”,壮大集体经济有抓手。一是“双合作社+”模式。采取两地合作社合作的“双合作社+农户+实体平台公司+龙头企业”方式就地发展产业,有效解决部分乡镇合作社发展难的问题,促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和200亩以上坝区经济结构调整。合作社以“按劳分配”为原则,引导贫困户以公益劳动投入的形式参与乡村治理或公共服务获得利益分红,不断增强村“两委”的乡村治理力量。同时,探索实施“支部联产业带发展、党员联社员带增收、社员联群众带小康”的“三联三带”发展模式,通过“双合作社+”方式,大力发展产业,实现贫困户直接分红1750万元,18992户贫困家庭共享发展红利,实现贫困人口的资金量化和产业分红全覆盖。二是“飞地经济”模式。采取两地合作社合作的“双合作社+农户+实体公司+龙头企业”的方式就地发展产业和实施“飞地经济”,通过优化利益分配机制,对合作社投资合作部分的资金,未产生收益的年度,按8%的固定收益分给合作社,产生收益后,按平台实体分配10%,合作社分配20%,贫困户分配70%的利益分配方式实行分配,共组建联产业发展主体2155个。目前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和“双合作社+”方式,全县共投入2.06亿元实施1万亩飞地西兰花种植、8100亩铁皮石斛、2万亩大水面养殖等1647个产业扶贫项目,实现贫困户直接分红1700万余元,9.85万户贫困家庭共享发展红利。三是“一二三产联动”模式。立足全县 182.6 万亩林地资源优势,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秉持“林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联动”的发展思路,探索推行经济社会发展“567”攻坚模式,大力发展鹅产业、铁皮石斛产业等与第三产业融合,构建“大党建”推动“大发展”的工作格局。目前,全县共围绕中药材、油茶、果蔬、畜禽、水产养殖“五大产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林内森林康养旅游,涌现了大同铜鼓工区万亩铁皮石斛林农旅康养基地、春蕾森林公园旅游基地、龙池多彩田园生态康养示范基地等,为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更加坚实的产业支撑。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