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总书记面对面 | 喀喇沁旗马鞍山村第一书记刘叶阳:刨掉思想上的“穷根”
2020-12-10 16:4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周妍 孟祥宇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土房土路,村里有个懒汉叫老杜。”2016年,当刘叶阳以喀喇沁旗委宣传部干部的身份来到河南街道马鞍山村驻村扶贫的时候,就知道有老杜这个人。老杜,50多岁,能干,但不愿意干,每天窝在家等80岁的老母亲走二里路给他送饭。可现在,老杜在外务工每月收入4000元,还时常给家里寄钱,而且这份工作还是他主动请村干部帮忙找的。刘叶阳深有感触地说,“自从‘那一天’之后,马鞍山村确实不一样了,最明显的是村民的精气神上来了,长期制约村庄发展的思想上的‘穷根’被刨掉了!”

  刘叶阳说的“那一天”,是2019年7月15日。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鞍山村考察。

马鞍山村党群服务中心

  总书记和咱老百姓心贴心

  2019年7月15日,当总书记冒着酷暑沿着蜿蜒的农村公路从马鞍山林场来到村里时,讲解员刘叶阳一个箭步迎上去,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大声道:“总书记好!”总书记亲切地问刘叶阳,是哪个单位的,驻村几年了,刘叶阳一一回答。在看了村情展板、爱心超市、驻村干部之家、一站式服务大厅和党员活动室后,总书记走进村民张国利家,了解生产生活情况。

  向总书记介绍马鞍山村,怎样才能做到“一口咬着肉馅”,刘叶阳锁定了4个关键词:革命老区村、多民族聚居村、生态文明村、重点贫困村。

  总书记对“革命老区村”很感兴趣,他凝视着展板上的图片,听刘叶阳介绍马鞍山村革命历史,频频点头,眼神中透出对老区人民的关爱之情。

  爱心超市内,商品琳琅满目。总书记详细询问了超市积分管理办法,得知爱心物品都是由社会爱心人士、企业及民政部门捐赠,村民凭积分换取。总书记环绕超市一周后说,“物品都是群众日常用的,非常好。”

  村民张国利家,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之家,四世同堂。“我们家庭成员有蒙古族、满族、汉族3个民族,总书记称赞我们一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听到总书记的赞扬,张国利笑得合不拢嘴, “正如总书记说的那样,我们家‘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张国利的妻子赵国霞深情回忆说,那天总书记看了我们家的厨房、客厅、冰箱等,“总书记和咱老百姓心贴心,不仅关心我们家庭收入、还关心我们医药费报销比例等等。”

刘叶阳(右)走访农户

  摘帽之后不撤摊子不歇脚

  刘叶阳忘不了,在驻村干部之家总书记与他的一番对话。

  总书记刚进门就问:“你们什么时候撤啊?”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听了刘叶阳的回答,在场的人都笑了。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总书记的寄语,坚定了刘叶阳和村干部发展产业的信心。马鞍山村正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才于2017年脱贫摘帽的,接下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还得靠产业支撑。

  马鞍山村有着种植山葡萄的传统,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村种植面积2000多亩,虽然产量高,但卖不出好价钱。2011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收购村民的葡萄用于制酒,但由于设备投入不够,管理欠佳,经营难以为继,剩下一个空壳子。驻村工作队到来后,与村班子商议,向合作社注入了50万元资金,如同经年机器加了润滑油,合作社“起死回生”,不仅以高于市场价收购村民的葡萄,贫困户也有了打工挣钱的机会。

  马鞍山村境内,有一座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建成的国家森林公园,可村里人却守着金饭碗过穷日子。工作队瞅准商机,放大森林公园的辐射效应,引导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卖起了土货,配套建起了娱乐项目,还在当地新闻APP上开设专门频道,名气越来越响。

  刘叶阳告诉记者,在扶贫干部之家,总书记停留的时间最长,问的问题也最多。对马鞍山村没有因为摘掉贫困帽子就撤摊子、歇歇脚,而是继续加大帮扶力度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总书记的鼓励让我们备受鼓舞,发展产业的劲头更足、方向更明。”

刘叶阳(左)走访养牛户

  “换一种活法”成村民共识

  2019年7月16日,马鞍山村召开了村民代表会议。“牢记总书记嘱托,做大做强富民产业”是中心议题。

  致富带头人刘春延是位包工头,在外打拼多年站稳了脚跟。他表示,继续带领更多的乡亲外出务工,有钱大家一起挣。山葡萄种植大户李义接过话茬,“先富就该带后富,我要把多年来种植山葡萄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

  今年,马鞍山村又有了新变化。扩种山葡萄200亩、更新品种100亩,发展经济林410亩;建成农家乐和精品民宿4家,成立赤峰三色文化旅游公司,建设了红色旅游基地;创办彩提山葡萄专业合作社,拉长增粗山葡萄产业链;修订村规民约,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改造厕所189户,配备垃圾箱100个、垃圾车1辆……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马鞍山村不仅告别了贫穷,更带来了村民思维方式的质变,“换一种活法”成了大家的共识。村民王自成之前在外打工,人活络,他嗅到了家乡发展的商机,回村开了一家农家乐,刘叶阳去年11月上门了解到,7月至10月份的毛收入就有60万。一个个成功的样本,吸引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创业大军。村党总支书记刘少向说,村民谢山有一亩苹果地,他推个小车在路边卖苹果,每年就有3万元落袋。

  村民的口袋鼓了,精神状态也不一样了。马鞍山村被河南街道列为垃圾分类试点村,如今垃圾主动分类、房前屋后收拾得干干净净已成为群众的一种自觉习惯。马鞍山村先后获得“国家森林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