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019全国广播影视业年会在云南丽江举行,由陕西省委组织部指导、支持,陕西省青年导演陈非拍摄的反映驻村扶贫干部的纪录片《我在村里这一年》,获得“国庆70周年 70部优秀作品”创新中国2019年度全国广播影视业最具影响力影片奖。
该影片用写实的手法,跟踪拍摄了陕西文化与旅游厅下派到绥德县贺家庄村扶贫的驻村干部,从2017年9月起驻村一年的工作以及他为村庄带来的改变。据了解,这部纪录片是陈非个人自掏腰包拍摄完成的。他说:“作为一名影视工作者,我希望讲述一个动人的中国故事,鼓励更多人投入到脱贫攻坚中来。”
扫描二维码 观看电影
影 评 >>>
了解驻村干部的窗口
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之处,在于以点带面地展示了文化扶贫的成功案例,以及向社会展示了驻村干部真实的工作生活状态、他们的酸甜苦辣。
贺家庄村205户人家,有66户贫困户,没有产业,没有资源,脱贫攻坚从哪里入手?驻村干部邱轩洛分析了贺家庄村的地形地貌和发展特点,利用黄土文化和地域文化产生的影响力,整合各种资源,一年之内建成“陕北文化艺术创作基地”,还修了三座便民桥,建了大棚种香瓜和甜玉米,为农民增加收入。
我们可以想象,未来这个基地不但能带动地域文化的创新传承,还会带动农家乐经济,为当地村民带来致富门路和就业机会,这就是文化扶贫的力量。影片还展现了驻村生活中,驻村干部带领村民开展文体活动,移风易俗,这也是文化扶贫的重要方面。影片中的驻村干部住在窑洞,和村民同吃同劳动,在这种艰苦条件下完成了对地域文化的开发和创新性转化,他本身也是社会了解驻村干部群体的窗口。
作者:韩春萍 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
导演陈非(右)和主角邱轩洛在拍摄现场
陈 非
简介:青年作家、导演
代表作:《定军山情歌》 《云中谁寄锦书来》
为脱贫攻坚尽微薄之力
——对话导演陈非
记 者:您为什么选择跟拍驻村干部这样一个题材?
陈 非:这些年陕西下派了一大批驻村干部,他们在基层能不能适应,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这是社会非常关注的,也是我选择这个题材的主要原因。
记 者:为什么您自掏腰包也要拍这部电影?
陈 非:任何企业投资都要求回报,这是一部纯公益影片,拍摄时间长,又没有经济效益,更谈不上回报,找了几家有意向的企业,可是后来都不了了之,最后我决定自己掏钱拍。作为一个影视工作者,在脱贫攻坚中,我也想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我很感谢家人的支持,得知我要拍这样一部片子,小弟赞助了7000元,做后期不够,我爸又给了1万块。他们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记 者:拍摄过程和你以往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样?
陈 非:以前拍摄的影视作品都是提前做好拍摄方案,这次是跟着被拍摄对象,他在村里做什么,我们就拍什么,完全真实地还原拍摄对象的日常,不加任何演绎。
记 者:拍摄过程中有哪些挑战?
陈 非:影视叙事上很难,一年来拍摄了大量素材,如何将这些零散素材整合起来,让观众看得明白,还能受到启发,这很不容易。还有就是长期在村里跟拍,对我和团队都是挑战。村子距离镇上太远,我和摄制组就住在村民窑洞里,四个人挤一张床。找不到食堂,只好在老百姓家里吃饭,七个人就着一碗土豆吃白面条,还有一些不可预测的问题特别多。但正因为如此,我对主角——驻村干部的生活有了切身体会。
记 者:主角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陈 非:驻村扶贫中很多事牵扯到方方面面,很多事难以协调,但主角邱轩洛能够坚持并尽全力去争取,很了不起。例如他当初计划在这个穷山沟里建一座文化艺术基地,我和拍摄团队都觉得这不切实际,异想天开,但他最后成功了,这件事我特别佩服他;还有他与村民同吃同住,以身作则,带头劳动,比如他看到村道很脏,第一天就拿起大扫把上路清扫,我们亲眼看到村民如何被他打动,自觉加入清扫的队伍,这个人没有豪言壮语,就靠这样一点一点融入村子,改变了这个村庄的面貌,过程并不跌宕起伏,但很打动人心。
记 者:拍完这个影片,你对驻村干部有什么看法?
陈 非:通过这次拍摄,我充分了解了驻村干部,他们既坐得了办公室,又下得了田,还能带群众脱贫致富。我会持续关注这一群体,目前已经在筹拍更多的驻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