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大山践初心 实干圆梦奔小康
2020-09-24 16:2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陕西省麟游县酒房镇花花庙村第一书记 郭宏伟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4月,我被组织派驻到麟游县酒房镇花花庙村任第一书记。

  刚到村里不久,我就随着村党支部书记走家串户去了解村情户情和贫困户的致贫根源。村子方圆八九里,贫困户居住较为分散,且多是山间小道,连自行车都走不了,只能靠步行,每逢下雨更是泥泞难行。两个月里,我走遍了全村7个小组的307户村民,对村民的生产生活、经济收入、子女入学、健康医疗、种植养殖、村容户貌等情况有了比较详实的了解,记满了一大本厚厚的工作笔记。村民们对我这个“城里人”见面很是热情,可谈到脱贫致富,既不愿谈具体困难,更不愿面对面谈自身的脱贫规划愿景,一副悠悠然很知足和满足的样子。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打工了,留守的多是些老人、残疾人、长期慢性病人和光棍汉,好多孩子念完初中后就开始打工谋生了。看到乡亲们麻木无助、自暴自弃的神情,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

  摘穷帽

  花花庙村长期以来都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由于受自然条件制约,种植的作物产量少,价位低,村民们从年头忙到年尾,却没有多少收成,也严重挫伤了贫困户劳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的封闭和生产生活消极无为的窘迫,使村民显得谨慎懒惰、安于现状和麻木呆滞。我深深明白,一种固化思维的改变何其艰难。扶贫先扶志,在给贫困户发放救助金、送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同时,更多的是要对农民落后思想上的再解放、陈旧观念上的再转变和推动花花庙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忧虑和思考。

  驻村的日子里,天天和村民“泡”在一起的我,熟悉了村里的物产植被、一草一木,也对气候特征、土壤性质、物色产品做了深入调查和研究。综合分析了花花庙村紧靠甘肃省灵台县和凤翔县及宝鸡的交通便利和物产资源优势,帮助提出了产业引导培育计划,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增加时令性种植品种,想方设法提高村民经济收入。农闲时节,我牵头联系致富带头人,对村民进行了烤烟、柴胡、核桃、红薯的种植和猪、牛、羊的养殖和繁育技术培训,先后有200余人次受训,而后又组团外出参观,共同想办法寻找脱贫致富良策。鼓励青年村民任兴建起了鑫凰养殖场,谈起这些他无比自豪和骄傲:“以前我小打小闹养鸡不足100只,如今规模扩大后一下子养了6000多只,预计今年我家的收入就有20多万元了。”

  郭宏伟(左一)查看鑫凰养殖场肉鸡饲养

  有了“示范户”的带领,村民们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思路开了,点子活了,办法多了,胆子大了,步子稳了。短短半年时间,在我的不停奔波和多方协调,为22户贫困户资助产业扶持资金16万元,对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资助了7万元。同时,我对缺少劳力或土地发展产业传统、以及产业单一、规模较小的25户贫困户,依托鑫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和鑫凰养殖场,推行“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实行贫困户入股合作养猪250头、养鸡4200只,补齐了贫困户发展产业滞后短板。此外,我依托村上龙头企业带动,主动上宝鸡、走凤翔县、去灵台县上门联系商场、超市、餐饮门店开展消费扶贫外销核桃、红薯、肉鸡等8万余元,村民的劳动热情高涨,各家的收入普遍提高,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明显加快,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3万元。

  帮穷户

  如何鼓励贫困户摒弃“等靠要”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实现经济和精神上的“双脱贫”。我结合特殊贫困户致贫原因找准“穷根”“病根”,对症下药,因人因户施策,主动寻求脱贫致富方法。45岁的贫困户剌小军属低保贫困户,缺技术致贫,全家3口人。剌小军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失去了右手,经鉴定为肢体三级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其妻周丽侠为家庭的唯一劳动力,其父剌自得68岁、年老体弱、也丧失了劳动能力,日子过得非常拮据。考虑到剌小军家的现实情况,我与县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苦思冥想,反复探讨剌小军的脱贫产业发展方向,最终决定养殖秦川牛。可剌小军说自己不仅没有养牛经验连建牛舍的场地和启动资金都没有,我鼓励剌小军要有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多方奔走帮助筹措了启动资金2万元,剌小军身残志坚,从小就有股不服输、不向命运低头的倔脾气,找亲戚朋友借钱购买了8头奶牛,识字不多的他自学成才,购买了饲养牛书籍,苦学养牛技术,对于日常牛的生病治疗,依托网络查阅病因,自己解决不了的及时向同村养牛大户讨教,我也经常邀请兽医为他上门问诊,对养牛技术、防疫、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专业培训。这样剌小军两口子信心百倍的把秦川牛养殖搞的红红火火,从最初的2头增至现在的存栏19头,月收益上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牛司令”。

  问起剌小军脱贫有何绝招,他笑答说,贫穷不可怕,就怕你穷的连想致富的念头都没有。隔壁四邻的群众谈起贫困户剌小军家庭这几年的变化,纷纷说,剌小军现在富裕了,穿衣服也讲究了,出门西装革履,把旧自行车也换成了电动汽车,日子过的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郭宏伟(右三)询问今年核桃收成

  事实证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只要付出就有收获。苦尽甘来,在剌小军、任兴等一批致富带头人的引领下,全村当年核桃建园478亩、种植烤烟320亩、药材310亩、玉米1386亩,我先后又协调帮助40名群众就近务工增收9万余元,帮助村上发展了2个个体经济合作社,建成了百果源现代农业园区1200亩、千头养猪场1个、百头养牛场1个、培育养殖大户8个,看着村子这些可喜的变化,我心潮澎湃,信心倍增,干劲十足。

  结穷亲

  面对个别群众情绪低落、听天由命的消极心理和好吃懒做、游手好闲的生产生活现状,为让贫困户活的更有尊严,提高生活质量,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我与县、镇、村干部一道通过前期调查摸底贫困户家庭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走进贫困户家中,亲自动手帮助操家理务,改善院落人居环境。聚焦单身独户的家徒四壁贫困户,我去宝鸡动员爱心企业为贫困户上门帮扶捐赠,功夫不负有心人,陕西宝鸡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宝鸡市荣海集团等企业,为家徒四壁的韩虎生、曹立高、董金银、李林虎、杨玉民、王建平等贫困户购置了大衣柜、茶几、沙发等家具,并对贫困户居家室内进行装修,油漆了门窗、粉刷涂白了房屋,使贫困户屋内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和村民打交道一定要真诚实在,一定要为村民办真事实事,一定要村民得到实惠,唯有如此,才能使党的好政策在贫困山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是一位农村工作多年的老领导对我的教诲。置身于大山深处的我在日常的扶贫工作实践中,始终坚守和践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诺言。立足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我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扶德扶志扶智”点评会,逐户分析群众的产业发展现状和畏难思想包袱,集思广益为贫困群众想办法。以拉家常的方式,引导群众“说一说”对各级扶贫政策的理解,“看一看”身边和外地的脱贫成功案例和致富经验,与先进典型“比一比”发展产业的决心、干劲和成效,自力更生,脱贫致富。适时召开扶志点评会,我通过“黑榜”亮丑21人、“红榜”激励42人,先后有16人从“黑榜”上出列,成为产业带头人、卫生示范户、孝老爱亲模范,我主持举办了农民夜校7期次,参与群众486人次。独居贫困老人张银爱逢人便夸,是驻村干部和村委会给她新建了卫生厕所,提高了生活质量。单身贫困户韩虎生看着屋里粉刷洁白的室内墙壁、刚刚油漆过红彤彤的门窗和新添置摆放的大立柜和沙发,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决心要在党的富民好政策指引下提升精气神,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勤劳的双手创造自己的幸福新生活。

  郭宏伟(左三)上门走访独居老人家庭

  每当深夜独处、万籁俱寂时分,在村部孤单一人的我眼前总会浮现出与乡亲们并肩“战贫”的一桩桩往事:如磨破了底的三双运动鞋、支部会上的一次次据理力争、入户帮扶的一次次谈心、田间地头的一次次宣讲、留守老人家里的嘘寒问暖、漫漫长夜里委屈的泪水……一辈子都忘不了。看着村子一天天变了样,村民们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就会有种莫大的欣慰和满足。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