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官小脾气大”?
2019-05-15 09:43:00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大喊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最近,网上曝光了多起干部在接待群众来访时,态度粗暴、口出恶言的现象。先有长春市某区教育局女副局长,称群众“听不懂话”,并让人调查发言群众是哪个小区的。后有河南唐河县信访局工作人员与上访群众发生言语冲突,大喊“你给我滚,滚出去”。

  舆论发酵开来,网络一片热议,也倒逼相关部门对违纪干部进行了处分。不过值得玩味的是,笔者也在不少基层干部的讨论群里,听到了“同情”“辩解”的声音,也有一些舆论呼吁大家理性看待相关事情。

  不管有多少情由,党员干部面对前来上访、办事的群众如此简单粗暴、颐指气使,显然是有悖党纪原则的,理应接受处罚,没有什么好辩解的。而网上一些“同情”的声音,其实倒也并不就是针对以上相关事件的当事者。更多反映的是,不少基层干部在解决复杂工作难题和群众问题时的被动与两难,这也折射出了我国当前基层治理的困境。

  笔者有不少在基层任职的朋友或者说熟人,在笔者看来,这些干部,很多都是“三有”干部:有能力、有性格、有脾气。尤其是脾气这一块,有着鲜明的“基层干部特征”,概括起来就是:性子比较急,嗓门比较大,说话比较糙,经常爱窜火。网络上,还有人给他们画过群像:眼睛充血、满脸疲惫、走路低头猛冲、开车油门到底、吃饭从来不嚼、随时准备跟人动手、大便干结、小便发黄、肝火旺盛……当然,这种情况不能说普遍,但确实也比较典型。

  为什么很多基层干部脾气大呢?除了少数干部属于“官不大,官威不小”,高高在上、唯我独尊,面对群众喜欢耍派头、说狠话,是典型的工作作风出了问题。此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基层工作头绪多,既琐碎又复杂,基层干部又身处矛盾纠纷的第一线,直接和群众打交道。由于基层群众文化水平的限制,交流中难免会有一些障碍,常常会陷入“有理说不清”的境地,不免着急上火。加上基层干部往往“责大权小”“动辄得咎”,各种压力让他们在工作生活时就多了几分急躁,少了几分耐心。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工作病”。

  其次,过去长期以来,在乡村治理中,由于法治缺位,人治色彩比较浓,基层的很多事情都要靠干部们的个人权威去处理。用他们的话说:没点“脾气”和“狠劲”,谁听你的啊!记者在中部某县调研时就听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某村推进移风易俗,禁止摆“没事酒”,但是依然有个别村民不管不顾。后来,村主任跑到村民家一脚踢翻了酒桌,这股风气就此刹住。这个时候,“脾气大”往往就成了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

  再者,因为过去基层治理中的结果导向,对干部“脾气大”“工作方式粗暴”等问题并不重视,甚至不乏包容和理解。在基层治理语境中,现在还有不少观点停留在:“干部简单粗暴是有魄力、能干事”,“只要结果是对老百姓有益的,脾气大点没事”。笔者去一些明星村采访,经常听到村民干部津津乐道他们的村主任当年如何“力排众议”大刀阔斧搞“改革”,才换来村庄如今的好日子。这种氛围和基层生态,在某种程度上又进一步助长了一些干部的“坏脾气”,导致了某种工作惯性。

  毫无疑问,按照新时期干部的准则来看,这些基层干部有些时候是不称职、不合格的,甚至还可能游走在违纪的边缘;但换个角度来看,他们又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慵官”“苍蝇”,有些人群众基础还不错,他们的某些工作方法也确实“有效”。这种矛盾的情况,确实让不少基层干部出现了不适症状,让上级在管理中束手缚脚,给基层治理提出了难题和挑战。

  说这么多,绝对不是为干部脾气大、工作粗暴来背书。但是,批评和处分往往是最简单的,关键是如何在两难的困境中找到出路,在复杂的局面下提升解决问题的本领。

  对于基层干部们而言,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时代已经不同了,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提高、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过去的一套现在行不通了。既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和本领,还要有合适的方式方法。必须摆正位置,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不能由着性子来、跟着脾气走。无论多少理由,都不能对群众耍官威、发脾气。这既是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还是网络时代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公众以及有关部门,在对待相关问题上,也希望能客观一些宽容一点。出了问题,该道歉的道歉,该检讨的检讨,还是好同志。出问题前,做好培训,帮助基层干部尤其是处于敏感特殊岗位的干部,提升他们应对复杂问题的本领和素质。特别是面对一些缠访、闹访的群众,应该给予一些标准化的流程指引。不能只是一味要求干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也要告诉干部如何客观、理性、实事求是地对违法违规闹事者说“不”,帮助他们走出“思想工作不管用,粗暴执政不敢用,依法行政不会用”的困境。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