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扶贫当做比天还大的事儿”
2019-04-29 14:59:00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马刚(左)在赫章县双坪乡走访贫困劳动力,了解就业需求。

  2018年,赵申发搬入了鹏程管理区移民搬迁的新家,家具齐全,干净整洁。

  自那时起,一个穿着蓝色夹克、黑色长裤,身材微胖,戴着黑框眼镜的人便常常来到他家附近,问问他的工作情况,是否还存在生活上的困难。

  “他来过这儿很多次了,看他眼熟,但从来没问过他的名字。”赵申发说。

  提起自己现在的生活,赵申发一下打开了话匣子。过去,他因为肾病掏光了家底,成了贫困户。因为疾病,即便他参加了培训,学得一手厨艺,也没法外出打工。好在政府帮助了他。社区管理人员找上门,说可以帮他申请护林员的岗位,每月800元。加上易地搬迁贫困户的生活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入股合作社的分红,每年近5000元的收入,他早已实现了脱贫。

  “是护林员,‘十大员’救了我。”赵申发说。他口中的“十大员”,正是毕节市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又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三无两有”贫困劳动力情况,精准开发的就业扶贫公益专岗。正是“十大员”的扶贫政策,让赵申发这样的贫困群众,在他们世代居住的乌蒙山区实现了脱贫梦想,用双手让生活开出如同漫山杜鹃般美丽的致富之花。

  赵申发不知道,他口中的好政策——“十大员”,正是那位穿着蓝色夹克、黑色长裤的人——贵州省毕节市就业局副科长、毕节市就业扶贫指挥部综合督查组组长马刚一手起草、一手创立的制度。在马刚和毕节市人社系统工作人员的努力下,2018年,毕节市共开发“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专岗69838个,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力量。

  “看到这些孩子,我莫名的心痛”

  道路泥泞,房屋破烂,位于织金县金凤街道的克蚂小学,是马刚工作的起点。2007年,他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这个村小当小学老师。

  学校是矗在高坡上一座独栋的两层教学楼,泥土建的操场,一刮风,垃圾、黄土到处飞,特别荒凉。

  马刚教的是全校学生最多的一个班,106个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踏进教室时闻到的气味:许久未洗的衣服霉味、多日不洗澡的臭味……。“这味道让人睁不开眼睛,头几天一块来的女老师都忍不住,只能跑出去呕吐。”

  村里缺水,村里人主要依靠山上时有时无的山泉,枯水季节孩子们无法洗澡。有的孩子早上不吃早餐,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学校,中午不回家,午饭是从家里带来的几个烤土豆。这里的孩子80%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打工,只有爷爷奶奶照顾他们,生活很艰苦。另外,源于苗族人的民族习惯,很多家庭养不起的女孩小学没毕业就出嫁了。

  “有一个姓杨的小姑娘,人长得漂亮,性格乖巧,学习成绩好。我想,一个苗族的女孩能够读书,成绩这么好,又这么漂亮,以后肯定会发展得很好。没想到,小学六年级下半学期,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年迈的爷爷和幼小的弟弟妹妹无人照顾,她只能选择辍学回家,过早地承担起了照顾家庭的重担,她还只有13岁,这对我触动特别大。”马刚说,他在这里待了四年,每次看到这些孩子,就莫名地心痛。

  富有的生活,各有各的活法;贫困的生活,出发点惊人的相似。破解“留守儿童”这个难题,要依靠大力发展本地经济,拓展本地就业岗位来实现。这似乎也为“十大员”顺利在毕节推广埋下了种子。

  就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的结合

  2017年,毕节市市长张集智在大方县调研,走进山村,“脏乱差”的环境让这位有着住建部门履历的干部颇为头痛。“如果每月给你们一些补助,你们每天把家周边的垃圾捡一捡,怎么样?”面对市长的询问,农户频频点头。说干就干,结束调研的张集智立马吩咐市人社局,在三天之内形成一份详细的方案。

  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到了马刚手里却有如积铢累寸,随时都能挥笔而就。

  对于市长交办的紧急任务,马刚之所以信心满满,缘于他对毕节经济发展状况的全面了解和扶贫工作的经历。彼时,马刚调到毕节市就业局刚好三年,具体负责就业扶贫工作也有一年多的时间。

  毕节,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贫困程度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难度极大。2017年,全市38万贫困劳动力中能够实现稳定就业的劳动力只有15万,22万人还未能实现稳定、足以脱贫的就业。

  “成立扶贫指挥部时,我们的压力很大,但大家的热情很高。”马刚回忆说。在这特殊的时期,摸清底数、找准脱贫路子成为当务之急。他每天早上从单位出发,挨家挨户地走访十余个贫困户。遇上住得分散的村子,去一个家庭往往就需要一个小时。半年间,他的足迹遍布毕节下辖八个县两个新区,

  只有看到当地真正的贫困状况,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马刚通过走访发现,当地很多适龄劳动力都在家里,宁愿闲着也不愿出去。仔细打听过后他才知道,很多人不愿也不敢离家工作;一部分是身体有残疾,有轻微的劳动能力,但当地企业出于风险考虑不愿招收;还有一部分则是“4050”人员,技能单一,就业条件较差。“头一年我们做过统计,没有实现稳定就业的20多万人里,有12万人是属于这三种类型的。”他说。

  贫困户有就近就地就业的需要,乡村也急需有效的护理。当时毕节的农村,环境卫生基本上是“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将就业扶贫与乡村振兴统筹解决,设置一个可靠的公益性专岗机制,不仅能提升基层组织的治理能力,还能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破解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的难题。

  三天,夜以继日,每日不足四小时的睡眠,马刚将小组一年多的工作成果与设想如实呈现。他的脑海中,出现了克蚂村的孩子们。“联想到过去的经历,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必要。留守儿童的困扰,他们父母的难处,都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缓解。”马刚说。

  如何定岗,如何确立劳动关系,如何解决财政经费问题,成为设置毕节市就业扶贫公益专岗的关键。以马刚起草的方案为基础,由市政府办公室出台文件,安排各县(区)开发护校员、护路员、护洁员、护林员、护医员、护河员、护厂员、治安巡防员、养老护理员、其他岗位的“十大员”就业扶贫公益岗位。各县(区)组建国有的就业扶贫劳务公司,这些岗位统一汇总后,由就业扶贫劳务公司根据岗位需要和辖区“三无两有”贫困劳动力情况制定招募简章并公开发布。各乡镇依托“毕节就业云”平台和就业扶贫“一卡一库一台账”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再核查、再比对,实现精准推送,确保信息宣传“无死角”。

  “十大员”招募的上岗人员统一参照企业化模式,由县区就业扶贫劳务公司统一管理。根据工作量和工作性质的不同,将岗位分为全日制岗位和非全日制岗位两种,所有拟招募上岗的贫困劳动力均需组织岗前培训才能签约上岗。

  作为典型的“吃饭财政”,毕节市各级财政都非常紧张,目前全市新开发的就业扶贫公益专岗中,除了约1.18万个生态护林员岗位有中央和省的资金支持外,其余约5.7万个岗位主要由市、县两级财政出资开发,按平均每个岗位每月补贴1000元计算,每年约需6.6亿元,压力很大。但在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部门筹集资金用于开发“十大员”就业扶贫专岗,帮助劳动力通过就业实现增收,全力补齐了脱贫攻坚的短板。

  脱贫攻坚,他一直在路上

  四月,春回大地。百里杜鹃,世界最大的花海,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怒放着。

  走过满目疮痍,毕节迎来繁荣昌盛,只是脱贫攻坚的任务依旧艰巨。在马刚的办公室,“贵州省就业扶贫毕节战区任务表”“就业扶贫作战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中仍有许多既定的任务数等待着他们去落实完成。

  走访下乡仍是马刚日常的工作之一。姜朝兴、罗映、谢正军……一个个享受“十大员”政策的贫困户,是他回访的主要目标。和赵申发相同,他们都看马刚“眼熟”,却从来没问过他的名字。

  “他把扶贫当做比天还大的事,一心只想着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同事罗石川说。

  如今,就业扶贫大多数文件都由马刚起草,每天加班到深夜已成为他的家常便饭。

  “在其位谋其政,在一个岗位上,就要把岗位的职责做好,起码要对得起组织和单位对你的信任。”面对同事的认可,马刚保持了一份难得的清醒。“比起夸奖和赞誉,我更为自己参与了就业扶贫工作,见证了毕节十几年来的巨大变化而感到自豪。”

  心系克蚂村的马刚时常回去看看,那里新建了教学楼、食堂和宿舍,孩子们再也不用为伙食和上下学发愁了……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