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骅(右)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高玉良,仔细询问其在发展庭院经济意愿和脱贫中的困难需求。资料图
“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多年的博士,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两年前,带着这种朴实真挚的情感,北京林业大学团委副书记、科技处教学科研实践管理办公室主任张骅毅然告别都市和温暖小家,来到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远新村当起了第一书记。
远新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全村常住人口348户1131人,2014年,生活在“国贫线”以下的群众共58户121人,贫困发生率超过10%。2014年至2017年4年间,虽然脱贫27户62人,但贫困仍是制约村子发展的瓶颈。
“从北京派这么个第一书记,还没俺孩子大,能干事吗?”初到远新村,村党支部书记胡文友对张骅不乏质疑。而今再谈起张骅,胡文友竖起了大拇指:“现在村里发展,是张骅冲在前面跑,俺也得加把劲,和他手拉手一起跑!”
短短两年,远新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顺利脱贫摘帽,还由国家级贫困村蜕变为内蒙古自治区基层党建观摩点、“三务公开”示范点,兴安盟脱贫攻坚示范点、乡风文明示范村。
冲锋在前,调动党员积极性
虽然之前做了大量功课,但高校工作与基层管理、首都大城市和边疆民族地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差异,还是给这个从没到过农村的博士书记带来了不小挑战。
怎样快速打开局面,融入远新村?张骅迎难而上,夜以继日地工作:白天入户走访,晚上整理笔记,先做到对远新村贫困群众情况了如指掌。同时,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凝聚人心的“利器”和脱贫攻坚的突破口。
将村“两委”建强是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张骅主动找到胡文友,第一次沟通,一谈就是3个多小时,他给胡文友谈发展、谈目标、谈蓝图,谈其他乡村振兴的案例。胡文友面上没有表态,心里却想,这说得天花乱坠,实在做成的,又能有多少?
张骅没有退缩,决定用实际行动改变胡文友的看法。办公室里,他永远是最早到、最晚走的那个,有困难矛盾、需要啃硬骨头的地方,总能看到他的身影。“看着张骅书记天天起早贪黑,玩儿命一样建设我们的家乡,我要不努力,自己都说不过去!”科尔沁镇派驻远新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顾建伟说。
张骅冲锋在前,不仅感染了远新村驻村工作队队员,也影响和改变了村“两委”工作作风。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村“两委”越来越有干劲,思想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着力获取眼前利益到谋划长远发展,从没事就谈论“张家长李家短”到得空就研究“怎么对接市场,怎么布局产业”,工作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
为了让农村党员听得懂中央大政方针,张骅通过“唠群众嗑,讲身边事”,把中央政策和党员群众身边事有机结合,让党课通俗易懂、政策入心入脑。制定党员联系群众实施细则,最终落实在解决群众困难上。“就愿意听张书记讲话,老感觉听不够。现在我们说话也有分量了!上次修中孟那条路,就是我提的建议呢!”远新村党员高忠义兴奋地说。
通过一系列举措,远新村从原来的党员大会参会人数不足一半,到现在党员活动平均出勤率达80%以上,整个党支部焕发出崭新活力。
洞察民情,科学谋划兴产业
要想脱贫,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彼时,远新村以种植玉米为主,亩产纯收益也就300多元,产业发展十分落后。路在何方?张骅结合自身所学和村里实际情况,首先想到了发展经济林,并发展“林禽”“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可在入户走访时,群众并不支持——远新村群众大多家底薄,很多人家都有外债,每年就指着种点玉米还利息;而林业收益周期长,大家伙儿“等不起”也“不敢干”。
了解到群众难处,张骅迅速调整思路,在提高现有耕地单位亩产效益上做文章。顶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张骅遍访村内30多家种植大户,调研全国玉米市场,希望找到高附加值的玉米新品种。经过反复考察论证,最终确定以发展“黑色系农产品”为切入点,在远新村来一场“农业供给侧改革”。
方向明确了,谁来干?如果每户农民单打独斗,既缺乏议价能力,也难以抵御市场风险。于是,2018年3月,张骅筹划组建合作社,可在注册的最后一步,当要有真金白银入股时,最初决定参与的13位社员大都打起了退堂鼓,质疑甚至误解声传进了张骅的耳朵:“这小子,刚来远新就想捞钱!”面对群众的不理解,张骅感到委屈,想过退缩,但打起精神后,他又开始积极争取志同道合的人参与。为了得到群众信任,张骅决定,自己投钱不要股,主动承担种植风险。最终,克服层层困难,合作社在一个月后正式成立。
张骅马不停蹄,带领合作社攻克黑糯玉米种植难题,并努力打造属于远新自己的品牌。不久,“远新”牌五谷杂粮卖到了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市海淀区环保局和北京的社区。其中,黑糯玉米还被“2018年兴安盟那达慕大会”作为指定食用玉米定点采购。2018年,合作社完成销售额62万元,创造就业岗位24个,带动30多位贫困群众脱贫,100余亩土地的亩产值由800元提高到2400元左右。
推动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把全体村民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绑在一起,摸清弄准村内资产、资源、资金,对远新村户籍451户1308人逐户核定股权,将核定的4481股量化到人,确保每位村民利益都在改革中得到保障。
通过科学谋划和不懈努力,2018年,远新村脱贫21户44人,是前三年脱贫人数的总和。2018年12月,远新村以全旗唯一满分的成绩,顺利脱贫出列,彻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办好实事,激浊扬清树新风
在远新村村民眼里,张骅是真心实意为大家办实事的好书记。仅2018年,张骅驻村工作335天,累计入户500余次,撰写扶贫日记300余篇,编制发展规划、总结工作模式累计10万多字,解决群众实际困难90余件……他在远新村建立“群众事无小事”挂号销账制度,对每一项扶贫任务,都严格按照精准原则,扎实推进;争取资源,为远新村募捐到900余件衣物和49床夏凉被,让贫困群众“不愁穿”;牵头完成中孟300余米积水路段修缮改建、大面积玉米黏虫防治等民生工作……实干收获了群众信任,大家都说,张书记说的话,我们愿意听,愿意干!
为切实贯彻中央“从严治党”要求,培树村“两委”规矩意识,张骅大力推进“三务”公开。开始时阻力很大,甚至部分村干部认为,这第一书记是来拆台找事的!但张骅锲而不舍,一遍遍地给村“两委”干部讲解政策,分析利弊,耐心做思想工作。事实证明,远新村“五位一体”的“三务”公开模式及时有效化解了许多由于消息不对称造成的群众矛盾。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乐臣说:“现在俺们远新村评低保、评危房很公平,该得的总能享受到,不该得的咋也不会得,心里踏实。”
此外,张骅还把“孝顺父母、脱贫光荣”等美德理念融入村子治理,在远新村开展“身边最美远新人”“成才表率”“家风家训”评选活动。牵头组建秧歌队、组织趣味运动会,想方设法“变花样”,把村民从“麻将桌”带到“乡村大舞台”,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用双脚丈量村情,用挚诚体察民情,用实干赢得民心。靠着攻坚克难的决心、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张骅带领远新村干部群众,在科右前旗辽阔的土地上,书写了一曲动人的脱贫攻坚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