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富民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记朱青松的扶贫路
2019-12-17 14:3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杨云卯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贵州遵义播州区乐山镇属纯农业镇乡,无任何工业企业,是遵义母亲河的发源地。该镇因地制宜,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建设发展规划,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政策为导向,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将闲置土地流转,统一规划承包,将露地实时蔬菜种植转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利措施,形成良好的乡村环境。

  回想五年前,正值脱贫攻坚启动时期,当时的绿竹坝村民组,交通不便,道路坑洼崎岖、住房破旧、群众收入微薄、观念落后等代名词是这里的真实写照,五年前的一幕幕景象还铭记在当地老百姓的心里。陈旧的观念一直制约着这里的经济发展,而他,是一个90后的年轻人,叫朱青松,在外多年的务工生活,让他意识到什么是走出去再回来……他将村情民况与过去纵向比,与周边横向比,就因为这“两个比较”,增强了他返乡创业的发展动机。

  从全镇经济基础、区位条件、资源状况等实际出发,因村制宜,跑市场,多渠道多形式探索摆脱贫困的方式方法。为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确保贫困户人人受益。立足实际,他利用纯农业镇乡在资源上的优势,思索出用时短、质量优、回垄快的创业思路。从品种的选择和管护再到销售,他历经两年多的考察,掌握发展实时季节性蔬菜技术。

  “产业富民”的新势态,将蔬菜种植定位为该村民组的主导产业,是因为种植蔬菜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从起初的5户开始试点经营,从选择品种到技术指导,不管晴天下雨,总能看见他的身影在田间地头全程跟踪指导,那两年多的时间,他起早贪黑,开导我们心里顾虑和蔬菜技术指导,每块土地都留下了他的脚迹和汗水,累了就倒在田坎上睡会儿……”村民组长蔡金强笑着说。

  创业总是要经过很多艰辛和压力,虽然只有60余亩田地的蔬菜销售,却把他难得流泪,眼睁睁的看着四季豆、小黄瓜、鲜茄子卖不出去,群众的怨言让他寝食难安,他也曾想过逃避和放弃,去过自己的幸福生活。可就因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他坚守当初的那份诺言,下定决心一定要带领群众摆脱贫困,走向致富道路。

  2019新年伊始,正值春耕时节,他再次入户,宣传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用心用情的执着态度,深深打动老百姓。在资金投入、种子投放、技术、市场上给予定量定价,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周边两个村6个村民组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也轰轰烈烈的搞起季节性蔬菜种植。他将之前的“以产定销”向“以销定产”转变,规范生产、统一管理、定点收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诚信在遵义岛内价拥有自己的蔬菜专柜,每天供不应求只为更好的形成产业链,发展循环式经济,取得脱贫致富新效益,那份坚定执着的信念和纯真的亲情,换来群众久违真诚的幸福笑脸。

  要让贫困人口“站起来”,而且“走得更远”,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必须加大智力扶贫力度,2019年来,他组织部分村民组长和贫困户外出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在全镇其他村民组引起了反响和带动。目前已组建了63户“菜农”,其中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年的蔬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65%以上,面对这一良好局面,他以抓产业发展不放松的工作思路,掀起全镇推广的热潮……

  从利益联结到乡村振兴,他跑市场找销路,在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又进一步让贫困户及消费者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他在推动蔬菜产业健康发展抓增收的同时,更没有忘记抓精神文明建设,意识到“富了口袋不能空了脑袋”,他带领贫困户外出学习先进技术,教育引导转变“等靠要”的陈旧观念,有效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形成了邻里团结、夫妻和睦、互帮互助的文明、和谐新局面。

  目前,他诚信经营的模式在镇党委政府的宣传和不断推进下,蔬菜产业基地已发展到4个行政村。他组织村民将“多头分散”的农村闲置“死”资源,统筹集中使用,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解决了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问题。“用心、用情,把群众的利益时刻装在心里,总有办法解决好难题,就有动力带领大家继续发展蔬菜种植,没有什么比群众的认可和信任更让我追求了”这是朱青松在产业发展中的真是写照。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