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播州区同步小康驻村工作下足“精”功夫
2020-01-07 14:49: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秦龙凯 唐兴禄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19年,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围绕“真蹲实驻、真抓实干、真帮实扶”总体要求,牢牢把握“精心选派、精锐出战、精细管理、精准发力”工作重心,扎实有序开展驻村不扎实专项治理,充分发挥驻村工作组战斗堡垒优势和铁军尖兵作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

  坚持精心选派狠抓干部队伍建设

  一是精选派,配强干部队伍。严格按照“四个严禁”标准,逐一审核干部个人基本情况、年度考核情况、编制情况,将各单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选拔出来,将精兵强将派到脱贫攻坚最前线,充分发挥尖刀班和主力军作用。二是抓调整,优化队伍结构。按照“大稳定、小调整”原则,采取“群众测评、干部评议、党委研判”三结合的方式对贫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行一一研判,对定点帮扶力量进行调整优化,确保留住精锐部队,撤换疲软干部,调整存在实际困难人员,同时新增派驻村干部45人,其中4个省级深度贫困村、1个市级深度贫困村帮扶力量得到全面加强,驻村工作组成员配备超过7人。三是重培育,提升专业素质。紧扣中央、省、市关于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相关要求,加大干部履职能力综合培训,举办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专题培训班5期,通过课堂面授辅导、现场教学、经验交流等相结合的方式,针对精准扶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履职要点等相关内容进行重点培训,培训教育覆盖全区驻村队员,共计700余人次。

  坚持精细管理狠抓制度机制完善

  一是建章立制,在纪律上不断求严。从选派条件、工作职责、日常管理、考核督查、工作保障5个方面制定出台《播州区同步小康驻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干部工作职责,严格规范驻村队伍管理,同时完善贵州扶贫云系统登记,逐一排查驻村队员问题账号,强化线上线下精确管理。二是扛鼎扛责,在作风上不断求实。把单位选派干部情况、镇乡党委管理队伍情况及驻村队员履职情况纳入区派出单位和镇乡目标考核重要内容,扣紧区、镇(乡)、村三级责任链条。各级有关派出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以上率下,到帮扶地调研指导开展工作1303人次。三是问效问责,在政治上不断求硬。通过访谈群众、现场观摩、逐一测评等方式,结合日常考核、半年述职、年终测评,对全区63个驻村工作组开展年度考核工作,同时采取不打招呼、明察暗访、走访群众、问卷调查等方式,实现督导暗访全覆盖。

  坚持精锐出战狠抓保障措施落实

  一是强化队伍待遇保障。对派出单位开展全覆盖排查,各派出单位严格按要求落实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生活和交通补助、驻村工作经费、浮动工资、边远津贴、体检、保险、带薪休假等政策措施,今年以来办理浮动工资131人,统一为全区驻村干部购买了50万元险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为攻坚一线的驻村队员提供工作保障。二是突出人才激励关怀。今年以来,各级党委先后表彰驻村队员50人,其中省级表彰3人。先后提拔5名驻村队员担任乡镇副科级领导,定向招录5人进入公务员队伍,各级派出单位主要领导走访慰问驻村干部家庭868余户次,普遍开展谈心谈话1080人次,切实帮助解决困难,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推动问题见底清零。全面梳理驻村帮扶存在问题,成立驻村帮扶不扎实专项治理工作组,建立由区级领导任战区指挥长,镇乡党委和区直部门为主力军的“一线作战体系”工作机制,坚持步调一致、责任共担、奖惩同向,带领单位精锐力量进驻第一书记所在挂帮村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工作,统筹解决“一人驻村、集体帮扶”不够的问题。

  坚持精准发力狠抓帮扶作用发挥

  一是媒体规模宣传,强化“以点促面”。为切实营造驻村帮扶良好氛围,有计划有安排针对受到党员、干部、群众广泛赞誉的优秀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进行宣传报道,专版出刊18期,同时各派出单位、镇乡党委利用各类宣传平台,广泛开展宣传234次,其中国家级媒体宣传报道30次,省级媒体宣传报道17次,确保宣传多平台,多角度,有声势,有影响。二是部门集中攻坚,唤醒“沉睡资源”。各区直帮扶单位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结合帮扶村实际,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为各驻村干部共计匹配支持项目113个,匹配各类支持资金1304余万元,做到真金白银投基层,确保干部带着项目扶贫、带着资金帮扶,各贫困村基层设施全面强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干部以村为家,履行“一宣六帮”。驻村工作队在“春季攻势”和“夏秋决战”中,紧紧围绕“一宣六帮”开展帮扶工作,争取项目资金8000余万元,引进企业28家,指导成立合作社68个,协调水、电、讯、路、种养殖等项目191个,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遍访群众3.8万户次,召开群众会2818次,帮助各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866个,举办技能培训388次,教育群众3.5万人次,不断提升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不断提增。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