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春耕正当时,从鱼米之乡到中原大地,再到东北黑土地,分区分级加快恢复农业生产。一手防疫情,一手抓春耕,发挥好新技术、新业态的带动作用,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气就会越来越足。
新农具下田,新技术给力,我们有能力端稳自己的饭碗
“一过惊蛰节,春耕不能歇”。这不,湖南岳阳县丰瑞农机合作社的育秧车间里,机器转起来了。铺土、播种、覆土,一个个秧盘从生产线上输出来。
“防疫不误春耕,人不下田,谷不落地,机械化就是厉害!”合作社理事长董敏芳连连称赞,机械育秧智能控制,出来的秧苗一般齐,提前10天就能下田栽插,还抗病虫害。
眼下,南方早稻陆续开始浸种育秧,江淮地区小麦已全面返青,长江流域冬油菜进入蕾薹期。农时紧、农事重。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说,对农业来说,眼下疫情的影响主要是春耕生产,需要妥善做好春耕备耕,强化田间管理。
战疫情,抓春耕,智慧农机大显身手。“喷药、除草、施肥,咱这农业机器人可能干了!”河北磁县天道益农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淑芹,刚用上了装有智能终端装备的植保机器人,甭提有多高兴。当地在农机合作社推广“互联网+农机作业”,一天可喷药600亩,效率是人工作业的10倍,减药20%左右。
农业农村部预计,今年投入春季农业生产的植保无人机超过3万台,“北斗”定位无人驾驶拖拉机及配套精准作业农机具超过2万台套,投入各类农机具预计达到2000万台(套)以上。
不光是大机械,手机也成了新农具,“指尖种田”实现人歇机不歇,让许多农民迈向轻松种田、科学种田。
防疫种地两不误,山东滨州市沾化区组织“线上春耕”,让马营四村种粮大户王强开了眼——在手机上点一点,服务送到田头,“整地、起垄、浇水,找合作社干,咱自己一点没费劲。”
技术服务APP随时解难题。“如果墒情可以,春季猕猴桃不要急着灌水……”在四川绵阳市安州区,农技员钟思成用手机开展直播远程指导,吸引了2万多种植户上线观看。“一个电话,我们就能把服务送到家。”河南清丰县惠农农机合作社推出“无接触”托管服务,推出农事综合服务套餐,农户随时可在线上预约下单。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尽管疫情给春耕生产带来新挑战,但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今年冬小麦苗情总体好于常年,实现夏粮丰收有基础。
应对疫情影响,农业丰收底气何来?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国农业根基不断夯实。”农业农村部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达95%以上,今年还将建成8亿亩高标准农田,“保障重要农产品供需平衡,我们有能力端稳自己的饭碗。”
标准化推广,绿色优质产品多起来,高质量发展后劲足
在宁夏永宁县永华村的麦地里,机器轰轰隆隆开过,麦种与肥料一起播撒在松软的土壤里。“和过去不一样,一体化播种,省力省钱!”惠丰现代种植农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生宝感叹,过去种地习惯大水大肥,可土壤越来越馋,地力也变差了。今年签了绿色小麦订单,统一技术服务,用上有机肥,少施1/3的肥料,1000亩地节约了2万元!
土壤减肥,土地增效,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实惠。“绿色马铃薯收购价1斤贵4分钱,一亩地至少多卖100元。”甘肃临洮县高军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亚军,今年流转了700多亩地,算起绿色增收账,越干越有劲。
今年种什么?黑龙江绥化市鸿源谷农业种植合作社理事长王运文早已有了答案:“这个禾单70的玉米品种,抗倒伏、抗病能力强,市场销路不错。”经过多年玉米、大豆轮作,合作社流转的2000多亩地里积累了大量有机质,连年稳定高产。
看全国,调优调绿成为春耕生产主旋律。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今年全国春播粮食面积在9亿亩左右,稳定种粮面积,南方地区积极恢复双季稻,适当调整轮作休耕试点,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重点扩大粮改饲规模,提升优势产区玉米产能。主产区积极行动,江西省早稻面积稳定在1800万亩以上;湖南省66个早稻生产重点县对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补助,支持发展300万亩早稻专业化集中育秧。
农业绿色生产靠什么支撑?
“靠的是全程组织化、标准化。”广东梅州梅县区梅盛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守胜说,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技术,数叶子——200多片叶保一个果子;算日子——开春施复合肥,挂果施壮果肥,让一颗柚子从几毛钱卖到几十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实施农业绿色发展行动,今年再创建100个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县,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确保“舌尖上的安全”。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农业发展不断迈向高质量,动力越来越强劲。
从田间到餐桌,产业链不断拉伸,新业态孕育新动能
“叮咚——您又有新订单了,请注意查收。”3月8日,四川新津县花桥街道马王村村民王鸿鑫,在电脑上确认着一个个蔬菜订单,地里的菜交给公司“上网卖”,他干起了电商销售。
王鸿鑫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物流恢复以来,村里新摘的小南瓜、西葫芦、早番茄供不应求,平均每天线上采购大单就超过100单,二十几辆大货车装满蔬菜往外拉。
“疫情发生后,各地电商销售为新业态提供了更大的成长空间。”中国农科院农经所研究员王秀东指出,也应注意到,仍有不少小农户适应能力还不够,要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带动小农户一起迈向农业现代化。
畅通产销渠道,各种社会力量齐上阵。日前,阿里巴巴联合湖北省秭归县政府,打造数字供应链,将首批8万多斤秭归脐橙发往全国;宁夏建立物流专项补贴资金,针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订单,每单补贴5—10元。农业农村部组织农产品产销对接视频会商会,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的方式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新业态蓄势成长。海南王品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余慧勤坦言,这段时间公司开始布局社区蔬菜销售,“巩固提升产业链,可以一根甘蔗两头甜,企业有了稳定的货源,农民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做馒头要强筋的,做饼干要弱筋的,分不清哪行?”河南永城市侯庄村种粮大户侯建理快人快语,去年小麦颗粒归仓,今年一样不发愁:“1020亩优质强筋麦,全走的专用订单。”
增收账背后,是从“粮仓”到“厨房”的全产业链。在河南,一颗麦粒“吃干榨净”变身几百种产品,全国每两个速冻水饺就有一个来自这里,粮食产能变成加工优势。
一二三产加快融合,田野不断集聚新动能。2020年全国粮食优质品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粮食加工转化率将达到88%。张红宇认为,要继续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农村新业态新模式,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